“小焦书记”焦跃进:焦裕禄次子,没有一点官架子,颇具父亲遗风

云隐山居幽 2025-01-18 11:47:39

【一个父亲和一个儿子的故事】

1964年5月的那个清晨,兰考县医院的走廊格外安静。六岁的焦跃进站在病房门口,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家庭失去顶梁柱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就连成年人都不敢细想。而这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即将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生活不相信眼泪】

要说这个年代最难的是什么?大概就是一个女人独自带着一群孩子过日子。焦家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支柱,每个月就靠着母亲打工挣来的几十块钱过活。在那个年代,这点钱连果腹都难。

街坊邻居都说,焦家的孩子真懂事。可懂事的背后,是无奈的成长。那时候的焦跃进,跟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没有零食,没有玩具,甚至连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没有。但他从不抱怨,因为他知道母亲比他更苦。

【命运的转折点】

时间一晃到了1976年。这一年,焦跃进大学毕业了。按理说,这是该高兴的时候。可是全国正在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焦跃进犹豫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大学生的去向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更关系到全家的生计。街坊邻居都劝他你家都这样了,就别再折腾了。可是母亲却说你爸是焦裕禄。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却重若千钧。

【在兰考的岁月】

要说焦跃进在兰考的日子,那可真是苦中作乐。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还要去砖窑干活。那时候的砖窑可不比现在,全靠人力。他的手上总是带着血泡,可从来没喊过一声苦。

街坊邻居都说,这小伙子跟他爹一个样,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干到底。慢慢地,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焦书记。这称呼听着亲切,却也充满了期待。

【平凡中的不平凡】

1999年的事儿,现在说起来都觉得新鲜。那时候焦跃进已经是杞县县委副书记了。杞县是出了名的贫困县,可焦跃进看中了当地的大蒜产业。

当时街坊邻居都说他疯了,竟然带着大蒜去北京王府井叫卖。可就是这个疯狂的决定,让杞县大蒜打开了销路。现在回想起来,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一个县领导,不在办公室坐着,却跑去街头卖大蒜,这在当时可是新鲜事。

现在的杞县早就不是贫困县了。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说,小焦书记跟他爹一个样,都是实在人。有人说,好儿子不一定像爹,但焦跃进却活成了父亲的模样。不是刻意模仿,而是把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刻在了骨子里。

你说这是不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选择,但焦跃进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有人说,这就是父辈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钱,不是权,而是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