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再见爱情

新周刊 2025-02-14 12:10:57

爱也可,不爱也可,有爱一个人的自由,也有爱另一个人的自由,更有坦诚爱意消失的自由。爱情不再是必需品,但也不必躲着走,它是生活的调剂,是人生中可以享受的一部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木心写下这句小诗40多年后,它依然是中国人最爱的网络座右铭之一。哪怕那个一切都慢的时代早已经遥远得看不见踪影,人们还是愿意朦朦胧胧地怀念。

不过,喜欢归喜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终究太不近人情。时间来到2025年,我们周遭的情情爱爱,终于也像短视频一样按下倍速播放键,聚散分合背后,清楚地写着实惠、效率和自我——

所谓实惠,就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尽量摒除非理性元素。有数据显示,中国适龄单身人口已经突破2亿人,其中男性人数过半。在荷尔蒙和社会现实的双重推动下,相亲这一曾经被青年群体厌烦的古老模式,再度流行,甚至有人开始反向催婚:催着长辈替自己寻觅相亲对象。

所谓效率,就是以快打快,不浪费彼此的时间。各种各样的线上交友软件,是效率最大化的极致体现,手指滑动屏幕,几秒之内,凭借头像、个人信息甚至自身没来由的好恶作出判断。不知道能否转角遇到爱,那就多转几个街角,至于擦肩而过的芸芸众生,就永远相忘于江湖了。

所谓自我,更是无从解释,全凭感觉。根据一款青年交友软件给出的年度数据,近四分之一的年轻人没有无话不谈的朋友,习惯了独来独往。在这种“超单身结构”之下,每个人的思考和行为逻辑都是相当个性的。而个性,往往就是爱情的天敌。于是,在另一项统计中,过半年轻人理所当然地表示,要不要开始一段爱情,要不要与线上搭子保持联系,要“看心情”。

2024年12月,琼瑶选择用一种优雅的方式,翩然而去。更早之前的几个月,根据亦舒于1981年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热播,几乎成为年度爱情剧。两相对照,掀起一阵爱情讨论:

(图/《玫瑰的故事》)

琼瑶和亦舒是两代作家,都写爱情,但风格全然不同。琼瑶笔下的爱情,更像五四精神和中国传统的结合,唯美、珍贵、神圣,独一无二,不可或缺,所有人物的喜乐悲欢,都是为了找到那个“唯一正确的人”;亦舒笔下的爱情,来到都市时代,“爱自己”成为最关键的主题,过尽千帆,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伴侣,也要保持爱自己,那是“大女主”的雏形。

今时今日,我们更进一步,走进工业化的爱情时代。线上交友、线下dating,一切顺其自然。各种平台和商家也准备好了周到的爱情服务,可复制、可定制、可预制。玫瑰色的货架上,产品琳琅满目,任人挑选。有了大数据的加持,找到任何人只是时间问题——尽管我们早就不再执着于“唯一正确的人”。

爱也可,不爱也可,有爱一个人的自由,也有爱另一个人的自由,更有坦诚爱意消失的自由。爱情不再是必需品,但也不必躲着走,它是生活的调剂,是人生中可以享受的一部分。就像电影《好东西》中的那个比喻:爱情可以是“课间十分钟”,轻快、松弛,没有负担,放下一切沉重的包袱,体验就好。

(图/《好东西》)

回望“琼瑶”们的时代,惋惜但不留恋;看看眼下的情爱世界,不够深刻却自由自在。活在当下,一生够爱许多人,也没什么不好的。

年度爱情家:琼瑶

2024年12月4日离世的琼瑶,毕生都在打造爱情宇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启蒙者。琼瑶说过,她写的不是完美的爱情,而是深刻的爱情。于她而言,爱情不是孤立的,而是承载了自由、抗争、友情、个人成长等多种元素。读者不能仅从她的作品中学会爱,也学会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图/《还珠格格第三部》)

如今,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全身心投入一段恋爱、代价是丧失一定主体性与享受爱情“代餐”(比如追星、嗑CP)、不all in也就不会受伤害之间,人们往往选择后者。就像作家韩松落所说:“大家都越来越像一个程序,程序还需要什么爱情呢?”

但人不应该是程序。琼瑶笔下那种男女双方作为个体互相吸引、跃跃欲试投入人生新冒险的浪漫主义爱情,也不应该失传。

年度表白:“我清楚地看见你”

“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这段台词,让“我清楚地看见你”被观众视为最浪漫的情话。

(图/《我的阿勒泰》)

巧合的是,在恋爱类综艺《心动的信号7》中,哈萨克斯坦籍嘉宾芈迭也提及这一说法。随着节目的播出,这个说法持续破圈。歌手许嵩在巡回演唱会温州站上以此向歌迷表白:“我可以清楚地看见你们。”许嵩还这样表示:“笑什么,我不配看恋综吗?什么都看只会让我的营养更均衡。”

年度女性形象:Single Lady

在总结2024年女性影像时,学者毛尖说:“全球都在搞Single Lady,大洋彼岸的黄阿丽在表演Single Lady,我们的Single Lady也在四面出击。从(2024年)年初的《热辣滚烫》,到春天的《我的阿勒泰》、秋天的《出走的决心》、冬天的《好东西》,人物各个不同,但女主个个爆款。”也因此,毛尖将2024年称为“女性给自己松绑的一年”。

年度“嗑学”:预制CP

一个合格的“嗑(糖)学家”,善于在影视剧、恋爱类综艺甚至职场类综艺中锚定CP,拿着放大镜找糖。以剧集为例,2024年涌现了“行影不璃”(《与凤行》)、“菲长萧张”(《墨雨云间》)、“妙趣横声”(《永夜星河》)、“昭昭墨墨”(《九重紫》)、“卧龙凤雏”(《小巷人家》)等爆款CP。

(图/《九重紫》)

如今,CP界日渐“内卷”,剧方会主动给观众送上“预制”糖——花絮露出、积极“埋线”、CP“合体营业”(包括且不限于采访、直播、上综艺,有些CP甚至有衍生综艺),已经成为套路化操作。只是,“工业糖精”容易齁人,“嗑学家”还是更倾向于嗑真情实感的糖。

年度难评:麦学

热度已经达到现象级,但依然难评,这是很多人对《再见爱人4》中嘉宾的观感。其中,麦琳更是被全方位观看、关注,并形成“麦学”。

所谓“真人秀”,重点是“秀”,而不是“真人”。即便嘉宾被几十个机位24小时贴身跟拍,我们能看见的也只是其人某一时期的人生切片。有论者指出,任何人(比如麦琳)都不至于被妖魔化,观众需要做的是:独立思考,保持冷静;就事论事,以人为鉴,反思并提升自己。

年度意难平:《致光之君》

NHK大河剧《致光之君》其实算不上一部爱情故事,而更像人物传记片。其主旨是:即便在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平安时代,像《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这样的女子,一样可以闪闪发光。

紫式部与权臣藤原道长贯穿一生的感情纠葛,是该剧看点之一。因为身份差距,两人无法成婚,关系则逐渐升华为灵魂伴侣。剧集尾声,道长病重,紫式部给他打气,希望他好好活下去:“只要道长大人活着,我就能有活下去的动力。”道长临死时,留下了一句“我要先走一步了”。这是中年人的爱情,年轻时一度意难平,有历练后释然,最终达成灵魂的共舞。

年度爱情真相:《坠落的审判》

“没有谁的生活经得起这样的审判。”有评论称,《坠落的审判》导演兼编剧茹斯汀·特里耶用一种类似希区柯克的手法,将“爱情”拍得好似一场谋杀。影片将一个失衡的家庭——强势的妻子,不满的丈夫,迷茫的孩子——通过公开审判向大众展示,以讨论爱情、婚姻乃至家庭的本质。

(图/《坠落的审判》)

年度翻红爱情小说:《白夜》

因为BookTok的推动,出版于100多年前的《白夜》意外翻红。在2024年英国翻译文学作品畅销榜上,《白夜》排第四位。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谈论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条被大量转发的推文写道:“每个人都想坠入爱河,然后他们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年度怀念:“你还好吗?我很好!”

《情书》是很多人每年冬天必看的电影。2024年12月6日,《情书》女主角扮演者中山美穗的猝逝,让“你还好吗?我很好!”这句经典台词刷屏。正如曾出演《情书》的柏原崇所说,这句台词“曾经触动无数人的心灵”。

年度“男主角”:陈丽君

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在《新龙门客栈》中贾廷一角,在首届“电影中国”戏曲电影大展中被评为“最佳男主角”。陈丽君被粉丝称为“老公姐”——“老公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感觉。”

年度约会方式:相亲

DatingAdvice.com针对502位18—27岁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这届美国年轻人希望在现实中寻找真爱(男性92.86%/女性87.6%)。

(图/《我的人间烟火》)

结识异性最受欢迎的方式是由他人安排的约会,比如相亲(男性20.24%,女性13.20%);其次是“为某个目标挺身而出”,比如参加集会(男性19.05%,女性14.40%)。专家认为,参加集会也是一种筛选机制,可以帮助人们精准地找到价值观相符的伙伴。

年度催生奇招:

在办公室放宝宝萌照

2024年11月,香港立法会讨论鼓励生育政策,立法会议员邓家彪提议,可在政府办公室贴上BB相(即婴儿照片),以可爱氛围鼓励公务员生育。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国香港2023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8,属全球最低。为此,香港特区政府于2023年推出“新生婴儿奖励金”政策。有学者指出,奖励金并非鼓励生育的有效政策,“市民社会归属感才重要”。

年度浪漫桥段:家务蒙太奇

电影《好东西》中,小叶录下王铁梅做家务的声音,放给王茉莉听。这段声音蒙太奇被视为2024年国产电影中最具浪漫色彩、最诗意的片段之一:煎鸡蛋是下暴雨,择菜是熊猫吃竹子,在阳台抖晾衣服是地震,吸尘器开动是龙卷风,洗鞋子是海豚跳进大海……

(图/《好东西》)

“一直被社会所忽视的女性劳作原来是如此庞大、磅礴、壮观又生动的存在。这样的浪漫场景不是只能发生在两性之间,它超越了性缘关系,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更深度、更紧密的联结与理解。”情感博主@燃烧的雾港水手 评论道。

年度清醒发言:

“你不必满足我的期待”

电视剧《大巴上的女孩》中的女记者格蕾丝,贡献了一段精彩的台词:“事业是我的孩子,我努力了一生就是为了不让别人仅记住我是个妈妈。我的团队拿了三次普利策奖,等我死了,我的事业会是我讣闻的开头,而你,我的孩子,你排在最后。我不知道你现在能不能理解,但这是个好事。你的生命属于你自己,你不必满足我的期待。”

(图/《大巴上的女孩》)

年度电子恋爱:《恋与深空》

现实是“此处”,虚拟世界是“别处”。与《恋与深空》中的“电子爱人”展开一场突破次元壁的恋爱,让女性玩家在代入的过程中抵达“别处”,而暂时逃离“此处”。

有论者指出,《恋与制作人》《恋与深空》等乙女游戏的诞生,标志着游戏产业开始关注女性的需求——从经济独立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对理想伴侣的向往、追求个人价值认同、控制自己的命运。在游戏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女性玩家找到了表达欲望和情感的空间。可以说,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恋爱”:跟“电子爱人”相恋,怎么就不能叫恋爱呢?

(图/《恋与深空》游戏截图)

年度搭子:陪伴型AI

电影Her中人与AI相依相恋的故事,在ChatGPT等强AI出现后,似乎将成为现实:我们有了AI助手、AI陪聊、AI心理咨询、AI男友/女友……腾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会考虑使用陪伴型AI,而有44%的受访者对AI男友/女友感兴趣。

腾讯研究院相关报告指出,AI男友/女友并不会取代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而更像使用者对亲密关系的一种探索或练习。有受访者表示:“对我这种‘母单’来说,使用虚拟男友练习一下恋爱总比在社交软件上找陌生人要安全,不会遇到‘杀猪盘’。”

编辑 Felicia、L

运营 系和

0 阅读: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