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人太累了!那就坦然地做个快乐的“小孩”吧

杜小肆的解忧杂货店 2023-08-26 21:27:03

当下似乎很多人都处于一种找不到出路、被困住的状态:

明明对现在的生活很厌倦,却只能选择妥协,不敢停下来,只能日复一日地忍耐;

每天都被升职加薪、贷款买房买车、育儿焦虑包围,生活的压力很大,根本没得选;

对未来缺乏信心,不知道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梦想什么的更是早已蒙了尘……

在《做个小孩》这本书中,作者称这种明明对现状不满意,但仍然无法改变的状态称为“灰色地带”。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找不到自己对生活的驾驭感和决定权,被很多力量束缚着,很久没有体验过轻松快乐的感受了!

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快乐的成年人,那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做个小孩》!

三毛曾说:“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去问孩子,孩子脱口而出的意见往往就是最精确而实际的答案。”

很多可以轻易难倒成年人的事情,反而对孩子们而言完全不是问题,他们的答案是那样的简单。

作者埃德·詹姆斯:播音员、主持人、神经语言程序学(NLP)高级执行师,他热衷于提高自己,对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非常着迷,而且希望学习领袖级人物在各自领域的心得。

作者马克·泰勒和妮基·泰勒:行为与关系专家、神经语言程序学(NLP)高级教练,他们于2006年相遇,都热衷于为他人的生活带来正面的变化,于是,他们携手探索,如何一起过有意义的人生,同时有益于他人。

三位作者创作了本书,旨在帮助成年人运用童年时期的各种宝贵品质,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焦虑与压力,全情幸福地生活。

书中通过22个小练习以及32个小故事,帮助你找回童心,做一个少思虑寡的“小孩”。

1.总是焦虑怎么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过度焦虑的情况。

比如,发生了甲事件,就想着也会发生乙事件,还可能会发生丙事件……

有时候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反而会让自己臆想出一个大问题,瞬间压力陡增、感到无望。

而大多数我们所焦虑和担忧的问题,有很大的概率不会发生。

成年人总是用过度的思虑,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浪费时间与精力去担心“万一”的发生,只会让人身心疲惫,最终将自己拖垮。

而小孩子应对事情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只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做出反应,并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件事,知道事情发生了,然后接受它、接纳它。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应对这样过度焦虑现状的小练习,分享给大家:

试着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绝对接受现实。

无论是遇到堵车还是闹钟失灵而上班迟到。不管大事小事,都对自己说没关系,然后去应对它。

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只问自己我能做什么,对这件事我能改变什么就够了。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再纠结,接受现实,继续前进,更积极地应对生活。

2.总是讨好他人怎么办?

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开始学会察言观色,也开始适应着社会的各种法则,有很多人会成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懂得拒绝,总是担心如果拒绝别人,会破坏关系、惹恼对方,所以常常不敢直接拒绝;

讨好型人格的人害怕让别人失望,总是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硬着头皮做自己不愿意甚至不擅长的事;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会在社交中委屈自己,来成全别人的快乐,而自己时刻保持紧张的状态,生怕说错一句话……

这样长期下来,心中充满压力与不满,而一味讨好反而容易被人欺负,得不到他人的注意与重视。

可是在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孩子是怎么做的呢?

孩子总是实话实话,说得很直白,很真实也很诚实。他们会明确地告知对方,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我不喜欢这件衣服,我觉得你这句话说得不对……

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时就是如此,每个孩子都了解其他小伙伴,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活得很真实。

作者在书中提到:“真实、豁达、诚实地度过一生,其中蕴涵着巨大的力量。周围的人们可以了解我们的为人、立场,于是他们的立场变也形成了。”

所以,只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诚实地拒绝不想做的事,我们反而会活得更轻松、更惬意。

3.总是过度解读别人的话怎么办?

我发现成年人有一个通病,就总是会对他人说的话想太多。

尤其在社交网络上,大家总是会对一句话一个表达做过度的解读。

比如,看到微信里的一句话,想着他回复我这么短,是不是我说太多了让人厌烦了;领导回复的语气好像很严厉,是不是我的工作让他不满;今天同事说了这样一句话,是不是在暗示什么……

其实,屏幕上的只是一段字而已,其余的都是我们自己的解读与想象。这样的过度思虑完全没有必要,还会让一切变得复杂。

孩子是怎样交流的呢?

孩子们每一次问题与答案都很诚实,当小伙伴问他,你想玩这个玩具吗?想就是想,不想就是不想。

他们都很清清楚楚对方的态度,也不会去思考对方回答中的“弦外之音”。

而成年人,一旦别人说了“不想”,就总是会认为对自己没有好感。

不仅如此,孩子们也从来不害怕提问,他们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包袱也没有心结,更不会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人。

想活得轻松,我们就要不自觉地养成不揣测弦外之音的习惯,听到什么答案就是什么答案。

4.总是感到被目标追赶着怎么办?

我发现很多成年人的口头禅是,“等到上岸就好了”“等到结婚就好了”“等到孩子考上大学就好了”……

似乎生活的一切都是要达成某一个目标,埋头辛苦地一定要抵达那里,希望之后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满心疲惫后,很多结局并不如我们所愿,童话故事的结尾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总是存在。

而孩子怎么做呢?

孩子总是快乐地享受当下,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他们都能感受到知足。

作者在书中提到,他们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甚至只是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时,他就会感到幸福。他们的知足感和幸福感都来自于当下。

他们在小事中就可以获得快乐,比如向面对的火车招手、在水坑中蹦跳……做一件事只是因为它很好玩。

所以,我们不必达到任何社会上的要求,也不必辛苦去追赶社交媒体展现的那样美好生活,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幸福感就在我们的心中,接纳自己、享受当下,寻找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方能收获拥有理想的生活。

写在后面:

“没有笑声的一天就是没有活过的一天。”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孩子一样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快乐!

将这些童年的珍贵品质,与成年后的知识和阅历结合,我们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更从容、更自信、更有韧性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难题,用自足的心态去过圆满的生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