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坐井观天”的认知茧房?

上海奉贤 2025-03-28 16:06:26

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发展趋势、技术变革、社会矛盾,都在倒逼干部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提升。如果固守传统思维模式,陷入“坐井观天”的认知茧房,一定会力不从心,跟不上时代步伐。

实践中,“坐井观天”表现为多个侧面。比如,信息渠道狭窄化——过分依赖传统报告、内部简报等纵向信息渠道,忽视大数据平台、社会等横向信息源,尤其是忽视第一线第一手的调查研究,过度的信息过滤导致干部陷入“信息孤岛”,丧失对社会真实图景的立体感知。思维模式固定化——经验主义思维与创新惰性形成双重枷锁,将特定历史阶段的成功经验奉为准则,如在招商引资中固守“土地换投资”模式,无视新情境、新规律,认知体系陷入“代际锁定”。部分干部将岗位经验等同于专业能力,对前沿理论和技术持排斥态度,对国际竞争的态势、国际规则的演变、国际市场的变化不了解、看不清、不愿学,思维在小圈子里打转。价值目标功利化——绩效观异化为KPI考核评价指标,导致“挑肥拣瘦”选择性履职,片面追求“性价比”,热衷显性政绩工程,漠视解决内在问题、回应深层需求。

突破“坐井观天”的认知茧房,必须采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打破信息孤岛,重在深化调查研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常态化走访调研、田间地头办公等方式,多趟“泥水”、多摸“石头”,提升视域的广度、思维的深度。要打破传统文件汇报模式,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采用“四不两直”调研、座谈会、线上意见征集乃至微信群“潜水”等多元方式,将基层反馈纳入决策依据,避免依赖单一信息源。要蹲下身子“看蚂蚁”,细观问题的脉络和变化,从脉络中探明走向,从变化中探求规律,由浅入深、层层剥开,挖出问题“白菜心”,抓住问题本质,进一步廓清迷雾、理清思路,还原问题的本貌。

突破思维局限,重在构建开放学习体系。任何创新都是基于我们已有的认知,气象学家马修·谢博德说:“我犯过的最大错误是,我只看那些能支撑我想法的信息,从来不对任何相反的信息感兴趣。”要鼓励干部积极阅读历史、哲学、科技等跨学科经典著作,培养批判性思维,主动接触不同观点,实现跨领域知识融合,提升突破认知局限。对照奉贤的战略使命和重点任务,在奉贤工作就应该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应用,熟悉自由贸易区政策逻辑,熟悉离岸贸易、跨境电商、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前沿趋势。要积极推进数字治理场景实践,在“平安奉贤”、数字经济等重大项目中,要求干部直面复杂系统性问题,倒逼突破传统经验边界。同时,要眼睛向外,多看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先进模式,积极主动对标,打破认知壁垒。

革除功利倾向,重在营造实干生态。“溺水者不乏善游者,坠马者亦有善马者。”要建立反思性工作文化,定期开展“认知盲区”培训会、研讨会,通过模拟决策沙盘等工具,暴露思维局限、鼓励钻“问题眼”,营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务实求解的浓厚氛围。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调绩效意识但不搞绩效主义,多用实绩特别是企业、群众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指标说话;跳脱简单的“KPI模式”,针对不同岗位采取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评价方式,重点考察干部改革创新能力、服务群众能力,让敢干能干者上,让投机取巧者下,让更多干部感受到学习有收获、创新有回报、躺平没出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