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继位后,为什么拒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百年机动站 2024-01-06 05:49:00
引言

太子,皇帝之位的继承者。纵观历史,有多少皇子为了太子之位而争得头破血流。

在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哥哥李建成;清朝的九龙夺嫡更是前后历经十数年,诸皇子虽然无人身亡,但那十几年的明争暗斗、云波诡谲更令人心惊。

然而,汉朝的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哪怕诸位大臣都建议将他的儿子刘启立任为太子,他也是百般推脱。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刘启终究还是成为了太子,即后世的汉景帝。刘恒和刘启父子二人共同开创了汉朝“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可以看出,刘启的执政理念和刘恒一脉相承,而且能力也不差。那刘恒在立太子时,为何会拒绝让刘启上位呢?

其中的玄妙,还得从刘邦、吕雉这两口子说起。

汉初之乱

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之后,越来越看不起性格软弱的太子刘盈,想要转立性格和自己更像的刘如意为太子。这个想法导致他和刘盈生母、皇后吕雉爆发了严重的冲突。

然而,刘如意母子仅有刘邦一人支持,刘盈母子背后却有庞大的外戚势力、以及尊崇“立长不立幼”传统的朝中大臣的支持。刘邦无奈,没办法换立太子人选,于是将刘如意封为赵王,让他远离京都的政治权利中心,避免被吕后所害。

刘邦去世之后,刘盈继位,但太后吕雉才是当时汉朝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后世尊称其为“吕后”。

这位“吕后”对民宽容,治政能力也颇为突出,但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对政敌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刘邦去世前,异姓诸侯王已经被消灭差不多了,吕后便盯上了刘姓的诸侯王。因为刘邦生前曾想过立赵王刘如意为继承人,赵王更是成为了吕后的眼中钉、肉中刺。这里的“赵王”并不专指刘如意,坐上赵王位置的其他两位刘邦之子也被吕后杀掉了。

吕后掌权后,大肆分封吕姓子弟为王侯。于是以吕氏子弟为中心的外戚权力集团崛起,和以刘氏子弟为中心的皇族权力集团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吕后特意促成刘吕二姓之间的联姻,但最后还是没能阻止惨剧的发生。

吕后去世后,刘氏子弟联合朝中大臣展开了“诛吕”行动。为了以绝后患,凡吕氏中人“无少长皆斩之”,那些嫁入刘家的人也不例外。

诛吕之后,朝中大臣们为了自身利益着想,商定要找一个没有那么强大的刘氏子弟来继任皇位。

而代王刘恒,就是他们满意的皇帝人选。

尴尬上位

刘恒一开始并不相信长安传来的消息,他在自己的封地做代王做的好好地,怎么突然就让他去当皇帝呢?

此时的刘恒虽然只有二十三四岁,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藩王了。吕后在位时,连杀了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位赵王,然后让他去继任赵王,刘恒明哲保身,坚决不去,这才保住了自身小命。

刘恒在确定让自己继任皇帝的消息为真后,并没有被这个喜讯冲昏头脑。他虽然抵御不了皇位的诱惑,决定前往长安即位,但这一路上都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刘恒先是派自己的舅舅前往长安,打探确切的情报;然后在距离长安城还有五十里之遥的时候就停下脚步,又派自己的亲信前去探路。就这样亦步亦趋,一步一顿,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

长安城外面的渭桥附近站满了文武百官,刘恒见此情景却更加谨慎起来。群臣以臣子的礼节拜见刘恒,刘恒连忙给诸臣回礼;太尉周勃(诛吕的主导者之一)给刘恒献上天子玉玺,刘恒却邀请他们先到城中的代王府邸落座,再行商议。

经过几番推辞、多般固请,刘恒做足了谦恭的态度,也确定诸大臣是真心想让他继任皇位,心中有了计较。于是终于松口,同意继皇帝之位,是为汉文帝。

刘恒初登皇位,做事处处小心。他被封代王后就一直留在封地,在长安城中没有任何势力,全靠大臣们的推举才成为皇帝。

而且大臣们之所以选他做皇帝,并不是因为他刘恒多么英明神武、势力强大;相反,恰恰是因为他平庸、背后没有什么势力可以依靠,方便控制。

稳固地位

刘恒入京时不敢带太多人马,生怕引起误会。所以继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从代国带来的亲信分别安排为皇宫和长安城的守军将领,以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后,他又对拥护自己的大臣、被吕后贬斥的刘氏子弟、以及刘邦的旧臣纷纷给予赏赐,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还有一点,史书上虽然因为“为尊者讳“,没有明说,但我们从侧面也能窥到一二真相。

有一个事实是,刘恒在继位前后,将自己的”代王王后“以及王后所出的四个儿子都杀掉了。

这件事有两个证据,第一个是吕后曾大力推行“刘吕”联姻之事,刘姓的男性宗亲基本都娶了吕姓女子。刘恒身为刘邦的儿子,藩王之一,吕后既然没有除掉他,那没有理由不利用联姻来拉拢他。

第二个证据是,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皇后是刘恒在登基之后才被封为皇后的,在代国时,窦氏只是妾,代国王后另有其人。史书虽然没有明写,但可以推测出,其应该是吕姓女子。否则没有理由在刘恒登基前后的短短一两个月内,这位王后以及她的四个儿子都死掉了。

有朋友可能要问,之前不是已经说过,吕氏中人早已被诛杀光了吗?怎么还有人能留到刘恒上位之时呢?

小编个人认为,在“诛吕”之事爆发时,吕恒只是杀掉了吕姓的王后,但留下了吕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但是在当上皇帝之后,稳妥起见,又狠心将吕氏所出的四个儿子也全部杀掉。

由此可见,刘恒绝没有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他的谨慎和狠辣颇有其父刘邦的遗风。刘邦当年也曾做出过丢下儿女不管而自己独自逃命的事。

陈平、周勃(刘邦时期重臣,诛吕的发起者)以为是选出了一头温顺的绵羊,他们可以和吕后在世时那样,架空皇帝,独揽大权。只能说,想多了。

但是皇帝之位还没有坐稳时的刘恒,却不得不将自己的锋芒暂时隐藏起来,小心行事。就比如说太子之位,他虽然也很想让自己的儿子来当,但是诸多顾虑让他不得不多番推辞。

以退为进

刘恒登基之后三个月,有人上奏,请皇帝早立太子。这份奏折就像一个信号,请刘恒立太子的浪潮迅速掀了起来。太子之位事关重大,关注者甚多,尤其是诸刘姓的宗亲。

要知道,诛灭吕氏的时候,汉文帝刘恒是没有参与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平反”的功劳。他能够上位,完全是朝中大臣们的支持。如今要立太子,那些参与了诛吕、虎视眈眈盯着皇位的藩王怎么处理?

外部藩王的顾虑是其一,刘恒最重要的目的是想要将汉朝的继承制度确定下来。

在刘恒做皇帝之前,吕后临朝称制时期不算在内,汉朝只有两位皇帝。汉高祖刘邦是开国皇帝,他留下的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于是他的儿子刘盈继位皇帝。

刘恒是第三位皇帝,但他的上位,好听一点来说是“兄(汉惠帝刘盈)终弟承”;实际点来说,他根本就是被推选出来的,如同远古时期的部落选择首领一般。

这样来看,汉朝已经建立了不短的时间,但是竟然还没有一个稳定的继承制度,这自然不想刘恒想要看到的。而他想要的继承制度,自然是已经实行长久的“子承父业”的继承制。说简单点,就是他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皇帝的位置。

但是这种话,不能由他自己说出来,甚至他还要否定这样的提议,因为他自己并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上位的。

只能是诸臣“多次恳请”,皇帝“百般推辞”,最终“无奈决定”,才能将他自己洗白,并且为汉朝今后都施行这种继承制做背书,让以后的皇帝都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所以,大臣们连续两次提议,催促汉文帝尽快决定太子人选,刘恒却一再推辞。直到大臣们第三次提议此事,他才答应确定太子人选。

刘恒的行为,迂回曲折,实在耐人寻味。实际上,刘恒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让,还暗中否定了两种继承制。

因为大臣们第一次建议立太子之时,刘恒的回答是:“我是一个没有什么贤德的人,皇位只怕做不长久。既然如此,我又怎么配立太子之位呢?你们应该去找一个既贤德又有才华的人来代替我。”

刘恒的言辞里透露出,他自己的皇位算是僭越。如果他再预先安排人选,那么就更不合理了。

表面上,刘恒是想进行禅让制,能者居之。实际上,他则是在摆姿态,等大臣猜出他的想法,出面否定“禅让制”。

他的潜台词并不深奥,大臣们立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第二次提出要立太子时,大臣们直接劝刘恒将他的长子刘启立太子。言语中提及,早立太子才是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负责。

然而刘恒还是婉拒了,他提到:“我的叔父楚王刘交(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上了岁数,见识多,懂大体;我的哥哥吴王刘濞(刘邦的侄子)品德好,得民心;我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刘邦的儿子),守住道德底线,一心一意辅助我登基。他们个个都健在,我怎么能预先安排呢?

各位诸侯、王族宗室、功臣们,很多人都是既有品德又有才华的人。如果都不推荐,反而立一位太子,大家都会觉得我是个无德之人,不替黎明百姓着想,一心只顾自己的孩子,这样也不太好吧?”

这番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刘恒本身算是接了哥哥的班,他不好直接安排自己的儿子继任。刘恒在顾虑刘氏的宗亲藩王,担心他们会对自己将儿子安排为继承人而有异议,甚至连顾虑的目标人物都点了出来。

于是,大臣们都明白过来了,马上说道:“由自己的儿子成为继承人,这个习俗从商、周就开始了,由来已久。子承父业,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全天下都适用的方式。

当初,汉高祖就是靠这种继承方式,安了黎民百姓的心。到了我们这一代,如果太子不是皇上您自己的儿子,反而是王族或诸侯的其它人,那么就违背了高祖的意愿。所以,我们都觉得,陛下的大儿子才是最佳人选。请您立他为太子。”

话讲到这里,就将“嫡长子继承制”的正义性彻底明确了下来,刘恒才终于答应将刘启立为太子。

这一场关于继承人的讨论,汉文帝刘恒跟大臣之间你来我往、暗流涌动,最终,还是汉文帝刘恒技高一筹,完胜诸大臣,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结语

汉文帝刘恒以退为进,不仅洗白了自己不正当的上位方式,而且还将汉朝之前混乱的继承制度彻底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制”,确保汉朝的江山日后都是自己这一脉的。

这样的心智和手段,让陈平、周勃之流想要架空皇帝、独揽大权的算计落了空。在刘恒登上皇位仅一年后,陈平去世,周勃被罢免丞相之位,去往自己封国,彻底远离了汉朝的政治权力中心。

所以说,能为“文景之治”盛世打下一个良好开端的汉文帝刘恒绝不是易于之辈。他表面上不同意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实则是为了达到更多的深层目的。在那些目的达到后,最终又能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而且是名正言顺、有“法”可依。

参考资料

1. 《史记》

2. 《汉书》

3. 《资治通鉴》

10 阅读:5957
评论列表
  • 2024-01-07 16:05

    在古代,不光被禅让当皇帝,或者即将继位的太子要三让,立太子也有这种情况。

  • 2024-01-26 02:27

    刘盈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很奇怪,刘邦那样的老流氓和吕雉那样心狠手辣的女人,怎么能教出这样的儿子。[汗]

    江湖百晓生 回复:
    母强子弱[呲牙笑]
  • 2024-01-10 02:38

    刘恒上位时汉还不到30年

百年机动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