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8千万的亚洲第一闸门,至今46年未启用?为何还花1.2亿加固?

月下清风伴我行 2024-12-21 06:34:0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一座耗资8千万、号称“亚洲第一闸门”的工程,建成46年却从未启用!

这笔巨大的投资,至今未发挥任何作用,而政府现在还决定花费1.2亿来加固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为什么一个本该发挥作用的项目,反而成了“白白浪费”的代名词?更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还要再投入这么多资金?这座被誉为"亚洲第一闸"的水利工程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黄河岸边的“巨型水闸”

在黄河岸边,一座庞大的水利工程默默矗立。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渠村分洪闸就位于河南濮阳段的"豆腐腰"位置,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的独特性。

河道在这里形成典型的漏斗状,上游河床宽阔,到了濮阳段突然收窄,导致水流速度明显变缓,泥沙大量沉积。

197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特大洪水,给当地人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洪水来袭时,泥浆裹挟着杂物冲进村庄,房屋倒塌、农田被淹,村民们在洪水中挣扎。

有的人爬上房顶躲避,有的人抱着树干苦熬,眼睁睁看着自家的牲口被洪水冲走。那时的场景至今让老人们谈起来都心有余悸。

大家都清楚地记得,洪水退去后的景象有多么触目惊心:田地里堆满淤泥,村子里一片狼藉,重建家园需要从零开始。

正是这场灾难,让中央政府意识到在这里修建分洪闸的紧迫性。经过多轮实地勘察和专家论证,这个投资巨大的工程项目终于获得批准。

当地人都说,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濮阳的命运,更为整个黄河下游地区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建设的艰辛

1976年11月的渠村格外热闹。16600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集结于此,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朴实勤劳的农民、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工程队几乎是白手起家。没有大型机械,工人们就用肩膀和手推车运送建材;缺少精密仪器,技术人员就用最原始的方法测量放线。

建设者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条件十分艰苦。冬天时,滴水成冰的天气里,他们围坐在煤炉旁研究施工图纸;夏天时,烈日当头,他们顶着40多度的高温坚持施工。

有时连续几天都在下雨,工地变成了泥潭,但大家穿着高筒雨靴,顶着瓢泼大雨继续干活。

材料运输也很困难,水泥、钢筋都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建设者们发扬"白加黑"的精神,往往干到深夜。

他们一边摸索设计方案,一边紧锣密鼓地施工,硬是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建成了这座令人震撼的巨闸:全长749米,宽209.5米,56个闸孔整齐排列,每个闸孔都有12米宽、4.5米高。

在1750米长的控制大堤上,还布置了11个爆破式紧急泄洪门,形成了双重保险。当时的施工条件和技术水平虽然有限,但建设者们凭着责任心和工匠精神,确保了工程质量的过硬。

花巨资维修

时光荏苒,这座耗资8000万元的水利工程也难逃岁月的侵蚀。早在2002年,巡查人员就发现闸体有零星的混凝土脱落现象。

起初大家并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正常的老化过程。可到了2009年底,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混凝土剥落的面积在扩大,钢筋开始裸露,一些机械设备也出现了锈蚀。

专家组多次实地勘察后发出警告:主要电力设备已经严重老化,供电系统随时可能出现故障;机架桥的承重能力下降,通航公路的强度也不达标了;闸门启闭系统生锈卡滞,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灵活程度。

如果不及时维修,一旦发生险情,后果不堪设想。2017年,国家紧急拨付1.2亿元维修资金,专业团队立即展开全方位的修复工作。

他们更换了老化的电力设备,加固了机架桥梁,修补了受损的混凝土结构,还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

施工团队顶着高温酷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班加点。2018年汛期前,改造后的闸门顺利通过了联合启闭试验,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标准。

2019年底,这项投资过亿的排险修复工程终于圆满竣工,让这座巨闸重新焕发出生机。

新的使命

渠村分洪闸虽然46年来未曾启用,却找到了发挥价值的新途径。2019年以来,当地政府对这座巨闸进行了创新性改造。

原本沉寂的工程设施摇身一变,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团队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巧妙地设置了观景平台,让游客能从不同角度欣赏这座工程奇迹。

闸室里的文化长廊布置了大量图文资料,用生动的方式讲述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场馆内还引入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体验闸门启闭的震撼场景。

每到节假日,这里就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学生们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摄影爱好者专程赶来,捕捉这座巨闸在不同光影下的独特魅力;专家学者来此考察调研,探讨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在的渠村分洪闸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科普教育、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数以万计。

这种转型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这座工程重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未启用的意义

渠村分洪闸的启用条件十分严格,需要黄河花园口站的流量超过每秒22000立方米,即使经过水库调节后,艾山站的流量仍需超过每秒10000立方米。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防洪工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近些年来,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的防洪体系日益完善。

上游的水库群形成了科学的调控网络,能够有效削减洪峰;河道的整治工程改善了通水条件,提高了排洪能力;生态治理见成效,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黄河发生特大洪水的风险。不过,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这座未曾"实战"的巨闸依然在尽职尽责地守护着下游百姓的安全。

它就像一位随时准备出场的守门员,虽然可能永远不会上场,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当地人常说,宁可让分洪闸永远"睡大觉",也不希望它真的派上用场,因为一旦启用,就意味着黄河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

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渠村分洪闸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水利设施功能。这座工程凝聚了几代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见证了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手工施工到现代化的维护管理,从单一的防洪功能到多元的文化价值,每一步演变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2020年,渠村分洪闸荣获"大禹奖",这个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界奥斯卡"的奖项,印证了它在工程质量和社会价值上的卓越成就。

目前,濮阳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希望让这座独特的水利工程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专家们认为,渠村分洪闸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艰苦奋斗、科学求实、造福人民。

它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申遗,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份宝贵的工程遗产,还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成就。

《——【·结语·】——》

46年来,渠村分洪闸像一位尽职的"守门人",默默守护着黄河下游的安全。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这座曾经耗资巨大却从未启用的水利工程,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价值不在于使用多少次,而在于需要时永远都在。

信息来源:

0 阅读:1

月下清风伴我行

简介:月下清风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