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鸦片的锦绣牢笼——论当代网络文学的精神麻醉性

每天科普百科推送 2025-02-09 05:56:57

时值深秋,窗外梧桐叶簌簌而落,倒显得屋里那方寸屏幕愈发亮得晃眼。看官们大抵是倦了,斜倚在沙发里,手指机械地划动,任那些个"霸道总裁""穿越修仙"的字样在视网膜上烙出虚妄的烟火。这场景倒教我想到咸亨酒店的柜台,只不过当年孔乙己赊的是黄酒,今日众人赊的却是些精神上的迷魂汤。

铁屋子终究是翻新过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铁屋尚有破窗的希冀,如今这电子囚笼却镶着七彩琉璃,内里铺满天鹅绒垫子。看客们自愿锁了门窗,捧着手机如捧圣餐,嘴角漾着痴笑,倒像是吃了十全大补丸。前日见某后生在地铁里读文,忽地捶胸顿足,细听原是书中主角遭了背叛;转眼又见他眉飞色舞,原是开了金手指大杀四方。这般癫狂情状,竟比当年阿Q画押时还要精彩三分。

(铁屋新影:描述现代人沉浸网络文学的群像,用铁屋比喻封闭的精神世界,人们如被麻醉般沉醉其中。)

网络写手的笔早成了流水线上的灌装机。昨日是"退婚流",今朝是"系统文",明日怕是要发明"呼吸升级法"。他们深谙看客脾胃,将七情六欲拆解成标准零件:三章一小爽,五章一大爽,间或撒些工业糖精。有位自称"码字工"的作者酒后吐真言:"哪里是创作?分明是配饲料!读者要甜就加糖,要虐便撒玻璃渣,左右不过是巴甫洛夫的铃铛响。"

(糖衣药丸:剖析网络文学如何用爽文套路制造虚幻快感,如同糖衣包裹的精神鸦片,消解思考能力。)

这般精神食粮吃得多了,倒生出些怪症候。前街王家的姑娘,自打迷上穿越宫斗文,开口便是"本宫",去菜市场买棵白菜也要摆出母仪天下的架势。对门李家的后生更奇,整日念叨"莫欺少年穷",工作换了七八份,总说自己是"扮猪吃虎"。最可叹是学堂里的孩童,作文里净是"恐怖如斯""此子断不可留",先生拿着戒尺的手都在发抖。

(精神饕餮:展现读者在信息洪流中疯狂攫取故事碎片的荒诞图景,揭露消费主义对精神需求的异化。)

茶馆里新添了桩奇谈。穿长衫的孔先生攥着《儒林外史》摇头:"当年范进中举是讽刺,如今网文里中状元如探囊取物。"短衣帮的赵二嗤笑:"您老懂什么?现实里当孙子,还不许人在书里当回爷?"这话倒让我想起未庄的土谷祠,阿Q在破棉絮里做的梦,和手机屏幕上的弹幕何其相似?只不过当年的"精神胜利法"换了件锦绣衣裳。

资本的眼最是毒辣。某日路过写字楼,听得"用户留存""付费转化"的术语在会议室横飞。原来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章节卡点,都是算法掐着多巴胺分泌的钟表设计的。看官们以为自己在追更,实则是被千万条数据牵着鼻子走。这倒比旧时的鸦片馆高明,烟枪换作光纤,烟榻变作云服务器,瘾君子们还当自己是在云端漫步呢。

夜深时翻检故纸堆,忽见《呐喊》自序里那句"假如一间铁屋子..."。百年过去,铁屋子装上智能温控系统,看客们抱着电子奶瓶吮吸精神代餐,倒比熟睡的人更难唤醒。偶尔有人抬头望望窗外的月,立刻被推送十篇"甜宠文"安抚。只是不知这代餐吃久了,可还有人记得白米饭的滋味?

(觉醒微光:通过茶馆场景展现两种阅读观的碰撞,暗示真正文学应如镜子照见现实,而非迷幻药使人沉沦。)

街角旧书店的灯还亮着。老板将《彷徨》与《平凡的世界》摆在最显眼处,书页间夹着风干的玉兰花瓣。偶有少年推门而入,在翻动纸页的沙沙声里,古老的墨香正与数据洪流沉默地对峙。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困境:当文学创作沦为情绪按摩,当深度思考让位于即时快感,我们是否正在亲手将精神世界改造成金碧辉煌的废墟?那些看似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究竟是在滋养灵魂,还是在为思想的慢性死亡举办饕餮盛宴?

0 阅读:1
每天科普百科推送

每天科普百科推送

科普知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