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民间‘七月七,炒豆吃’的习俗

雁菡说历史 2023-07-27 07:12:01

七月七日这个传统佳节被喻为“东方情人节”,民间神话故事传闻这一天会有喜鹊在天上架起鹊桥,帮助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见面。

与此同时,在七夕佳节的当天,我国各地的民间都会举办各种习俗,在月光下摆供品共同祝贺牛郎织女相会。

就比如,我们鄂州人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忙活了半年的农人,会把收成最好的花生和黄豆,蚕豆,用食盐热火爆炒,俗称“七月七,炒豆吃”。因为农历六月正是鄂州地区收获花生和大豆的日子,也是忙地瓜下种的日子。到了七月初,花生和大豆已经晒干储存好了。

当然,炒熟之后还不能直接拿来就吃,按照规矩得先祭拜土地公公,灶王爷,和祖先(顺序别乱啊,切记),以祈求全家人平安长寿幸福和来年的丰收。

有些人可能会说,夏季七月能吃东西太多了,比如瓜果之类的。虽然,类似于西瓜、苦瓜、冬瓜等都是夏天的应季正当吃的好食材,但相对来说这些瓜也不是很适合多吃,尤其是在进入7月份后,鄂州民间有着‘吃瓜还不如吃豆’的饮食传统,比如毛豆、黄豆、豌豆,豆的价值非常高,对于消暑、祛湿等都有很好的帮助,它既是菜也是药,可隔三差五吃一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豆的补钙效果还非常好,是其他瓜果叶子菜的3倍。

祭祀完各路神仙后,就轮到小孩子们出场了,多数时候是吃过晚饭后,大人们招呼孩子们吃豆子,数星星,看牛郎织女相会,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孩子们立时欢呼雀跃,农家场院便充满了快乐闹热的气氛了。

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是乐意帮忙大人们做些家务活的,比如搬长条板凳,小椅子,乃至扛春凳等,而年长者往往随便在埕沿找个树头、石头,也是可以当“雅座”的。由于农村孩子平时没有游戏娱乐活动,长辈们在这个节日里,十分愿意陪伴孩子们度过这样一个充满神话和诗意的夜晚。尤其是遇上天气晴朗,更是其乐融融,笑语洽洽,洋溢着无限的趣味。

七月初七是上玄月,月亮早早出来,象征性地跟人间打个照面即隐去,把整个天空留给了星星。山村的夏夜是清爽而透明的。满天的星星显得格外清晰,加之田野上飘忽不定的萤火虫(方言“暗螟”,或“火星婆”),上下辉映,让人仿佛置身于魔幻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于是各种故事便在微风吹来的草香中编织出来了。

笔者小时候,到了七夕这一天,全身上下左右口袋里通常被长辈们装满豆子,并还特意叮嘱要分食给要好朋友吃,叫作“分豆结缘”,意思是希望邻里之间结欢喜缘、和好缘,永远和睦友爱。

更有甚者,我们这些孩子们交换赠送蚕豆的时候,大人们还要我们彼此食指相勾拉,口说结善缘。这结缘,当时总觉得这很好玩,岂不知道大人们的良苦用心,也是包括了各种人情事故。

这也是以前民间劳苦大众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过七夕节的习俗,用鄂州的话说叫做‘穷开心’。古时候,有钱人家过七夕节,是要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吃一遍瓜饼巧果的。

尤其是富户人家,七夕节当天少女、少妇们要穿着新衣在庭院向织女星跪拜乞求智巧,默默祷告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或者乞盼爱情、拜祭贡品包括新鲜水果和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结束后这些贡品就成了她们的节令食物,俗称称为“乞巧”。

宋人笔记《致虚杂俎》中记载,唐高宗的宠妃徐婕妤每到七夕,必定“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上大称赏,赐以珍宝无数。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至定昏时,上以散置宫中几上,令宫人闇中摸取,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斗巧,以为欢笑。”用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的形象,借以乞巧,可谓别出心裁。

那么,七夕达官显贵的才女如何乞巧呢?《致虚杂俎》中还记在了一则唐朝宰相元载爱姬乞巧的逸事,“薛瑶英于七月七日,令诸婢共剪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遍空中如五色云霞,久之方没,谓之渡河吉庆花,藉以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尽管各个地区的过节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却各有趣味。

0 阅读:9

雁菡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