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点评冯玉祥冯很狠辣,他杀人,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

人间美好梦长圆 2025-02-19 20:55:07

1990年,张学良九十岁高龄时获得自由,在媒体镜头前,他回顾了民国时期众多名人,对冯玉祥的评价特别显眼,却并非好评,而是充满厌恶和鄙夷。他直言不讳地称冯玉祥残忍狠辣,其手下更是“凶狠无比”,他自己绝不会有这种行为。这些话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恩怨纠葛?是什么让曾经的少帅对冯玉祥如此难以忘怀?

要明白张学良的评价,需要弄清楚冯玉祥和他的手下做了什么。在那些军阀纷争的年代,暴力杀戮很常见,但冯玉祥的残忍似乎更为特别。他管理军队很严厉,经常对士兵进行严厉的惩罚,比如打板子和扣军饷很常见。连高级将领韩复榘也受过他的责打,挨过棍棒。他的这种残忍个性,对下属影响深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冯玉祥指挥的西北军加入北伐行列,携手抵抗北洋势力。河南战事中,冯玉祥手下石友三的军队与少林僧兵起了冲突。愤怒之下,石友三命令枪毙了两百多僧兵。为了取悦信奉基督教的冯玉祥,河南官员不仅逼迫僧侣还俗,还肆意破坏寺庙。石友三的部队还抢走了少林寺的经文和珍贵物品,并放火烧毁了包括大雄宝殿在内的多处重要建筑,使得这处古老的佛教圣地名存实亡。冯玉祥的手下宋哲元,长期打仗后,也养成了残忍的习惯。1928年,宋哲元带着队伍攻下凤翔,把守军头子党玉琨的士兵都给抓住了。

党玉琨曾盗墓欺压百姓,宋哲元便下令把俘虏士兵全数枪毙,尸体被扔进枯井。五百多俘虏被杀后,宋哲元仍不停手,继续下令杀掉剩下的。要不是有位军官心软,偷偷放走一千多俘虏,这屠杀还不知要持续到何时。冯玉祥对敌人冷酷,对部下同样严厉,稍有不和就会严惩士兵。这种严厉的带兵方法,导致手下人对生命不重视,好像看待草芥一样。张学良觉得冯玉祥的残忍和他手下人的恶劣行径很让人无法接受,这也是他评价冯玉祥不好的主要理由。

张学良特别憎恨冯玉祥,因他两次背叛给张学良带来了深重痛苦。首度背叛是在1925年,冯玉祥在对抗奉军时败北,不得已屈服于张作霖。他却秘密地与对张作霖有意见的郭松龄联手,计划造反。冯玉祥借助自己妻子和郭松龄妻子间的好关系,答应给郭提供物资,并答应成功后让郭松龄管理天津港口。郭松龄作为奉军的高层将领,曾为大帅张作霖立下不少战功,但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让郭松龄心中积累了不满。后来,冯玉祥煽动郭松龄,郭松龄便起了兵变之心,他高举“救国”的旗帜,向奉军发起了攻击。

张学良觉得郭松龄既是他的教官也是好友。他对郭松龄的背叛感到困惑,直到知道是冯玉祥在幕后操控,这才明白过来,对冯玉祥产生了厌恶。然而郭松龄军事进展顺利,冯玉祥野心膨胀,想趁机吞并直隶,导致盟友李景林退盟。随后冯玉祥见形势不妙,中断对郭松龄的物资支援,加快了他失败的速度。虽然兵变迅速被镇压,但奉军受损严重,这加深了张学良对冯玉祥的仇恨。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时期,当北伐军连胜势头强劲,张作霖的部队接连失利时,冯玉祥转而决定,他通过无线电与北伐军取得联系,表达了自己愿意受北伐军指挥的意愿。

阎锡山转而反对,使得张作霖的力量大减,他不得不离开北京,逃向内地。但在逃跑的路上,张作霖的火车被日军提前放置的炸弹击中,导致他不幸丧生。张学良认为,父亲的去世和冯玉祥的背叛紧密相连,若非冯玉祥在关键时刻反水,父亲就不会匆忙逃亡,那么皇姑屯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两次背叛事件后,张学良和冯玉祥的关系变得极差,仿佛深沟巨壑般难以填补。从那以后,张学良就再没对冯玉祥说过一句赞美之词。1930年,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联手对抗蒋介石,而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则是决定战局的关键。不过,因为过去的矛盾,冯玉祥难以启齿向张学良求助。

蒋介石派代表向张学良承诺,将北平等地交给他管理,还会给他很多钱,还让他当海陆军副总司令。张学良考虑了各种情况后,决定站在蒋介石这边,派兵进入关内调解,这帮助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取得了胜利。看张学良对冯玉祥的看法,会发现除了冯玉祥和他的手下残忍的行为,冯玉祥两次背信弃义也让张学良更加恨他。这种怨恨既有私人恩怨,也有政治立场上的考虑。在那些混乱的年代,军阀们互相欺骗,背叛和联盟不断变换,形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张学良对冯玉祥的看法可能带有个人感情,但也间接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要公正地评价冯玉祥的贡献与过错,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我们必须全面考虑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更公正合理的结论。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