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说:容易焦虑的人,多半都有3个不太健康的坏习惯

谢安迪说情感 2025-03-12 09:33:39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

“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自然反应,但它不该成为生活的常态。”

我也曾被焦虑折磨得喘不过气,那时候刚换工作,每天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被淘汰;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万一搞砸了怎么办”“同事会不会觉得我不行”……

越想越睡不着,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班,状态更差。

还记得有一次开会,领导让我发言,我手心冒汗、声音发抖,连PPT都翻错了页。

后来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尝试调整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

我发现,焦虑表面上看是外界压力导致的,但根源往往藏在自己的行为模式里。

比如总爱预设最坏的结果、把小事无限放大、逃避问题假装不存在……这些不好的习惯会一点点蚕食人的能量。

如今,我学会了和焦虑和平共处,甚至能把它变成推动自己进步的动力。

如果说你也经常被焦虑困扰,不妨看看下面这三个“坏习惯”,是不是正在拖累你。

一、永远在准备,却从不行动

有个朋友特别爱列计划:年初写下“今年要读完50本书”,结果一本没翻;办了健身卡,每天在朋友圈打卡“明天开始减肥”,但体重秤上的数字纹丝不动。

她总说:“等我准备好再开始。”可这一等,三年过去了,她依然在焦虑自己“没进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反刍思维”:反复纠结“如果失败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越想越不敢行动。

这种状态就像站在河边犹豫要不要下水,脚没沾湿,人先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

我曾遇到一位读者,他说自己想做自媒体,但迟迟不敢发第一条视频。

他担心内容不够专业、镜头表现力差、怕没人点赞……

我问她:“你拍过几条视频了?”

她说:“拍了一些在手机里,但一条都没上传,感觉文案还不够好要修改。”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大脑把“准备”当成了“努力”,实际上只是用虚假的忙碌掩盖恐惧。

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我建议你:

1.把“完美主义”改成“完成主义”

你先做出60分的作品,再慢慢优化。

TED演讲者梅尔·罗宾斯提出“5秒法则”:倒数5个数,立刻动手做。

哪怕只写一段文案、拍10秒钟素材,也会打破焦虑的循环。

2.用行动验证假设

你担心的事,90%都不会发生。比如发一条视频,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没人看,但这恰恰是收集反馈的好机会。

你每天一边做一边改进,今天肯定会比昨天更好。

二、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她有段时间特别焦虑。

部门新来了个实习生,领导让她带着学习。她手把手教对方做报表,结果实习生交上去的数据全是错的。

领导批评她“不用心”,她委屈得不行:“我明明把自己的工作都耽误了帮他!”

更糟的是,实习生后来辞职了,她又开始自责:“是不是我教得不好?”

这种现象叫“过度责任感”,总觉得自己要为别人的情绪和结果负责。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类人往往有“拯救者情结”,通过过度付出换取安全感。

但现实是,你永远无法替别人走完他的路,反而会把自己累垮。 建议你:

1.做到“课题分离”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谁的困扰,谁解决。”

工作没做好是实习生的问题,考试结果是孩子的人生课题。

2.学会说“不”

同事找你帮忙,先问自己:“这是我该做的吗?我有时间和精力吗?”

保护自己的边界,不是自私,而是自爱。

三、用“垃圾快乐”麻痹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11点,你告诉自己“刷10分钟手机就睡”,结果刷到凌晨2点。

第二天头晕脑胀,后悔“又浪费了时间”,可到了晚上,照样控制不住点开短视频。

这种“清醒着堕落”的状态,会让人陷入更深的自责和焦虑。

刷手机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但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更快。就像吃糖止饿,越吃越饿。

我认识一位创业老板,公司压力大的时候,他通宵打游戏,结果白天开会时注意力涣散,差点错过重要合作。

后来他戒掉游戏,改成夜跑,反而在运动中理清了工作思路。

更可怕的是,这种习惯会形成“焦虑—逃避—更焦虑”的死循环。

比如有人因为害怕社交,整天宅在家追剧,结果越宅越不想出门。分享2个建议:

1.“短期快乐”替换成“长效快乐”

选择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比如运动后的大汗淋漓、读完一本书的充实感。

持续做你喜欢,又能提升自己的事情时,大脑就顾不上焦虑了。

2.远离电子设备,给自己充电

到了晚上10点,不如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锁进抽屉,预留一部分时间看看书,学一个技能也好。

想刷视频了,不如立刻站起来做20个深蹲。

有一句话说:“生活的答案不在头脑里,而在行动中。”

焦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喂养焦虑的习惯。

当你在脑海里反复排练失败,不如直接上场演一出;当你替别人操碎了心,不如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当你用垃圾快乐填满时间,不如换个方式给心灵充电。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改变自己的瞬间:有一天,我撕掉了写了三个月的“完美计划表”,然后用手机拍了第一条视频。

画面晃得厉害,文案也不够好,但发出去后,居然有人留言:“谢谢,这句话鼓励到我了。”

所以说,与其在焦虑的泥潭里挣扎,不如先抬脚往前走一步。

这一步,可能就是你转运的开始。

1 阅读:18
谢安迪说情感

谢安迪说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