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送外卖自食其力应当鼓励

梦里溪流 2024-12-14 09:06:17

现在网络上经常出现大学生送外卖的消息,大学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参加送外卖大军自食其力。有人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去送外卖是有辱斯文,白白读了十几年的书,是人才浪费。

大学生送外卖自食其力没有什么不好,也没有规定大学生就不能送外卖。现在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大都二十多岁,父母养育了二十多年,应该自食其力,如果再靠父母养活有点说不过去。

在众多家长的观念里,孩子大学毕业,应该有份体面的工作,有份稳定的收入。作为父母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谁家不望子成龙,谁家又不望女成凤。孩子大学毕业去送外卖,家长难免会有失望,会很沮丧,觉得培养了十几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可是时代在变化,传统的就业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现状,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与当年的大学生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有两组数字,2023年高等院校本科录取人数1042.2万,研究生录取人数130.2万,本科录取率85%;回到四十年前的1983年,报名参与考试的考生总数为167万人,经过选拔,仅有39万人被录取,录取比例为23.4%。那个时期,为确保考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从1981年开始实施高考预考制度。预考通过后,考生才能正式参加高考,预考通过率约为30%~50%不等,也就是说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高考的机会。

四十年前能成为大学生的仅有39万人,而四十后的研究生入学人数就达到130万人。笼统的讲,只要踏入大学校门都是大学生,但分析这几十年高考的变化,四十年前能考上大学是风毛麟角,四十年后考不上大学反而不可思议,现在的大学生和当年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可比性。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上大学不抱奢望。一个村如果能出一个大学生不仅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全村的骄傲。那时候能上大学的孩子普遍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聪明,第二是勤奋。大多数家长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农民的孩子毕业后继续修理地球,城里的孩子进厂做个工人,是当时家长的普遍心态。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运气非常好,经历过十年动荡造成人才断代,那时候是用人单位去学校抢学生。事实证明,早期毕业的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客观分析,曾经的大学是培养人才,而现在的大学更多的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说起来都是大学生,但从个人智商、素质、适应能力等各方面讲,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没有法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从一个贫困国家发展成让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历届大学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保证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

同时也要承认,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确是事实,一方面反映了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再强烈,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简单劳动、重复劳动、体力劳动大学生不愿意去,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又进不去,这个矛盾依然突出。

台岛一个女大学生讲过她的故事,大学法律糸毕业,在欧洲一家航空公司做了三年地勤工作,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返回台岛后在台北夜市设了一个摊,做得风生水起,津津有味,声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当下经济形势趋于平缓,传统产业日渐式微,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大学生送外卖自食其力没有什么不好,但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学有所用,都去送外卖也不是长久之计。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