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家长辅导孩子的作业常常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很多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情绪失控,一些视频更是将这一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最近,一段视频在江苏地区走红,展现了一位985博士毕业的妈妈辅导四年级女儿写作业时的场景。在视频中,孩子眼含泪水,而妈妈则对着镜头发泄情绪:“就几个生字,写了3个小时”,“我都不想做她妈了”,“我也想控制我自己,不想骂她……”。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身边不少家长在辅导作业时也常常情绪激动。一些家长深呼吸提醒自己:“生了学渣还能塞回去咋地,淡定淡定,不能打不能打,亲生的,亲生的!”
我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女儿刚上小学时,给她辅导功课成为我最头疼的事情之一。晚上睡觉前,我甚至关起房门,跟娃爸吐槽:“你说,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就不会呢?同一类型的题说过好几遍,都讲得很明白了,还要我怎么教!”
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知识的诅咒”问题的思考,即为什么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点,在孩子看来却那么费劲。这让我逐渐明白,我们很难想象不知道某个东西的感觉,而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困难。
在这个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小时候我们也曾遇到解不出的难题,所以在和孩子沟通时,我努力回忆那个曾经迷茫的自己,站在她的视角解决问题,体会她的心情,让她感受到我的耐心。或许,打破“知识的诅咒”,就需要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孩子,激发他们的最大潜能。
“知识的诅咒”这一问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博士候选人通过实验得出了有趣的结论。在实验中,伊丽莎白让一些同学充当敲击者,敲击桌子上的乐曲,然后另一些同学作为听众猜歌名。结果显示,敲击者预测有50%的听众能准确猜出歌名,但在实验的25首歌曲中,只有一首被正确猜出。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伊丽莎白提出了“知识的诅咒”概念。她认为
,敲击者由于脑中有庞大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他们脑补旋律,因此他们觉得这些曲子很简单。但是,他们无法理解听不到音乐的听众,只能通过“嗒嗒”的敲击声来努力辨认旋律,就像听摩斯电码一样。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的诅咒”,即一旦我们知道某样东西,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情况,并且会默认别人也应该知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明明觉得很简单的知识,孩子却听不懂的原因。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现象后,或许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减少我们自身的认知偏差。这或许是打破“知识的诅咒”、更好沟通的关键
父母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经常会遇到情绪失控的情况,因为很多时候,他们觉得很简单的题目,孩子却无法理解和完成。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引发情绪冲突。
这种情景让我想到了自己辅导孩子作业时搓火的经历。在一开始,觉得题目简单,但孩子却看不懂,经过多次解释后,仍无法理解,让我感到非常沮丧。
“知识的诅咒”在这里再次显现,父母难以理解孩子对于新知识的陌生感。我们常常以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孩子的掌握情况,却无法体会到孩子内心的迷茫。高知父母更容易陷入这一认知偏差中。
为了克服这种认知偏差,我们可以多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回忆起曾经解不出难题的自己,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当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视角和高度解决问题时,沟通就能更加顺畅,减少情绪失控的可能性。
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父母常常陷入这种“诅咒”,以为孩子能够理解他们觉得简单的知识,但实际上孩子却看不懂。这时,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信息差,沟通困难。
有人分享了辅导侄子数学题的经,一开始,作者用方程解题,但侄子却表示老师还没有讲过这个知识点。这是一个典型的同频理解问题,父母以为孩子已经学到了某个知识点,实际上孩子并不了解。
为了缩小信息差,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前,需要了解他学到了什么进度,能够对新的概念理解到什么地步。根据题目铺设娃已有的知识点,逐步消除他的认知偏差。
在沟通时,调整语言,用大白话描述抽象的概念,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类比,将未知概念与已知概念相结合,增强孩子对新知识的理解。此外,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让他提前储备新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吸收。
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认知偏差的挑战。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知识水平的不同,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然而,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我们能够突破认知偏差,实现更有效的教育。以下是解决认知偏差的一些建议:
1. 多想想曾经的自己
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体会曾经解不开的难题和疑惑。小时候,我们也曾经历过“我来比划,你来猜”的阶段。这种经历使我们更能理解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通过回归自己的学习经历,我们可以更有耐心地与孩子沟通,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问题,建立更亲近的关系。
2. 同频理解,缩小信息差
了解孩子学到了哪个知识点,对新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是缩小认知差距的关键。在辅导作业前,先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有目的地铺设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逐步引导他们理解新概念。通过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以及通过类比和比喻,可以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 接受孩子的多样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速度。接受孩子的多样性意味着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加自己的成功经验于他们身上。尊重和包容孩子的差异,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
通过采用这些科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建立起更为紧密的亲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让我们摒弃“知识的诅咒”,携手打造一个更富启发性和关爱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