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系列文章分为四大部分:
一、海南黄花梨认知
二、海南黄花梨鉴别
三、海南黄花梨挑选
四、海南黄花梨赏析
鉴别,意为“判断材料真假好坏”。
真假:材料是否为正确产区出品,材料是否为正确木种;
好坏:材料品质高低。
鉴别方面是玩家最感兴趣内容,关乎玩家切身利益,属业内最难掌握之技术,可供量化操作之技巧较少,需大量实际操作经验。
感官差异无法用语言精准描述,文字无法取代实际操作。
本系列内容仅能提供少量可量化之操作细节,主要以“非海黄之典型特征”为主,对比木种主要为【越南黄花梨(东京黄檀)】,即“与海南黄花梨极相似”之木种,除越黄外的其它木种相对较少。
作者将从纹理、底色、光泽三者为主进行讲解,辅以鉴定案例(将在后文赏析篇不定期推出)供参考。
读者谨记,质感相关的四项属性,即纹理、底色、光泽、肉质(此项难以成文,且特征相对不显著,故不单列),需进行综合判断,仿品并不止越黄一种,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路数。
部分特征具有唯一性,可供读者进行量化操作,部分特征不具备此项特性,此类情况将在文中标明。
鉴别篇能起到的作用,并非部分读者所期盼那般是一份“仿品/假货大集合”或“可以拿起就用的操作说明”。
它能起到的作用实际上仅是“有概率降低你可能会额外支出的认知成本,尽可能让你少交些无必要支出的学费”,尽量让“假货好卖新手好骗”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容易。
至于其它,全看诸君运气。
仅此而已。
【注1:在阅读此节前,需具备对海南黄花梨的基本认知,请先看完系列文章第一部分《认知篇》,应先知晓“海南黄花梨它会是什么模样”。】
【注2:在材料未表现出“显著非海黄”的特征前,读者切勿“按图索骥”,材料若未明显表达出特征,请严谨踏实,勿轻下结论。】
【注3:该系列出文较慢,素材多为作者实拍。】
本篇为海南黄花梨鉴别系列—工艺:画纹、做色
注:在手串上使用“画纹、做色”工艺,一般属“做手”性质;在家具、摆件等大件工艺品上应用此工艺则更偏向于“优化品相”性质,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文章结构:释义—特征—图示—总结
上篇文章链接:海南黄花梨(二)海南黄花梨鉴别(6)工艺—中:打蜡、上漆
释义1、画纹
即“画出纹理”。用特殊颜料配合调制的底漆制成,非经打磨,在短时间内通常较难脱落。画纹分两种情况:补足缺陷、无中生有。
补足缺陷:
常见于“对眼X纹”或类似的以“规整对称”为主要卖点的品相上。或是因纹理本体较细,表现力不足;或是因纹理偏差断续,不构成整体。此时应用画纹工艺,可使品相完整,售得高价。理论上想画什么纹理都行,但实操上通常以对眼X纹、蜘蛛纹、顺纹一类为主。水波纹、瘤疤钉、芝麻点一类不以规整对称或具备独特形成机制的特殊纹理,则无法绘制。(注:对眼X纹/蜘蛛纹一类补缺,因其填补范围较小,较隐蔽,作者无法提供相应图片,这种纹理补缺多数属于肉眼不可辨范畴,无法图示。)
无中生有:
即字面意思,材料本体基本没什么纹理,纹理全靠人工制作。主要以非心材的白木为主要制作材料,价格极低廉,手串论斤卖,属废料范畴,全靠画纹做色来制作品相。
2、做色
即“人为制作底色”之意。调制底漆后涂刷于材料表面,使其形成新的底色。理论上,底漆调配成什么颜色都行,但实操中通常就只在棕色、深棕色、棕红色三种颜色范围内变化,主要取决于材料本体底色。色漆较牢固,日常使用短时间内难以脱落,可与画纹工艺搭配使用,两者结合可达到牢固耐久之效果。
做色画纹,目前在新料的家具、摆件等大件上较常见。通常以做色为主,目的为提升整体观感,使年份较短的新料看起来更趋近于老料;画纹则视材料本体纹理分布情况而定,通常是补足、增量,使其看似年份较长,画纹通常要做色,做色则未必画纹,视具体情况而定。手串上做色画纹,近十年来已较少见,目前主要在“对眼X纹”类纹理上应用,在这类纹理上主要是以画纹补缺为主,一般不太需要做色;而无中生有一类的画纹做色,早年间文玩市场火热时还会出现在市场地摊上,当年因其价格相较低廉(两三百左右一条),故当时销路尚可,近些年基本绝迹。
图示图示为做色画纹的手串和家具。
手串
1、观察手串纹理和底色在打磨前状态,可观察到整体品相虽完整,但底色怪异,与天然海南黄花梨常见底色不适配;(此项需见过较多的、各种底色表现的海黄才能感知,海黄不出这种色。)
2、纹理线条生硬,过于均匀,边界过度锋锐,线条底色无渐变、粗细过渡;(树木生长速率各年份不同,故年轮分布会有粗细、底色变化。)
3、纹理表现与底色不搭,结合起来非常不自然。(此需经验,需知晓各类纹理常与哪类底色搭配。)
打磨后状态。纹理尺寸明显缩水、部分纹理消失。
对比天然海南黄花梨同是粗线条,其纹理粗细过渡自然,底色与纹理平衡融洽,纹理不会无故断联,每条纹理成因都有清晰表达,与做色画纹的材料形成显著差异。
海南黄花梨天然纹理不会呈现出“无故断联”状态,纹理成因均有清晰表达。
如“瘤疤花瘤疤钉”或各类特殊因素以致材料本体突变,致使纹理脱离“呈规律圆心状向外扩张”之现象,或是树体“抽芽未成被树体吸收”而致纹理中断并向生长方向聚集等…
所有品相之成因,都是可以从材料本体上明确读取的。
所有纹理,都能溯源,不会无故成型。
蓝圈处纹理成因为“抽芽未成树体吸收”所致
纹理线条本质为“年轮纹”,树体年轮纹除本体病变(如瘤疤钉、芝麻点等)或特殊成因(如树头水波类)导致其未必能直观呈现出“可明确观察出生长趋势”的特殊异化纹理外,其余一律可明确观察出生长趋势;
纹理成因则均可读取。
(注:生长趋势主要观察纹理粗细分布,粗细分布直接表达出树木各年份生长速度的快慢,生长较快则纹理较粗,生长较慢则纹理较细;纹理较多则年份较长,纹理较少则年份较短。)
顺纹类纹理,绝无莫名断联之可能,不存在打磨后就消失不见的天然纹理,有此表现,则绝非天然形成之纹理。
家具
家具做色较为常见,主要集中在新料。
这是正常的原材料(新料)到成品的底色、纹理表现。
这是做完色之后的品相。
整体呈现出非自然的红色,差异较明显,肉眼可辨。
海南黄花梨并非全然不存在接近红色的底色,但其有限定定条件:只有含水率较高的海南黄花梨新料/新切料,材料底色才会呈现湿红色。
含水率高的新切料,放置个把月后水分蒸发,材料底色会变成浅褐黄色,这个过程较快,通常1-3个月内即完成,变化肉眼可见。
非新伐材料、老料,则不呈现此类底色。
在使用海南黄花梨新料制作家具或大件时,材料含水率必须足够低,至少达到“浅褐黄色”的状态才可进行加工,否则成品会变形开裂。
故海南黄花梨大件上,绝不呈现“红色”一类的底色。
在家具、摆件上呈现出的所有此类底色,都为做色所致。
但家具做色,目前通常归于“优化品相”类,不太划归为“制假/做手”类,因此举通常并不太能提高售价,一般还是按新料家具的区间售卖,不问不强调,问了也照实说是做了底色,这倒不是什么行业秘密。
通常卖家不会隐瞒,仅是不强调或不主动说明,家具上漆优化底色在家具行业内属常见工艺,故此举不好定性。
想要恢复原色,重新打磨抛光即可,反正要什么底色都行,看消费者意愿。
主要是市场有这个需求,部分消费者会觉得“这种底色看起来比较高档”或审美上更偏向于此类底色,亦或是“这种底色和室内整体色调更搭配”等等。因其并不作为价格主要构成因素,亦不影响品质判断,故一般将其划归“优化手段”。
总结1、做色画纹的情况,目前多在新料家具、摆件上出现,手串相对较少见;
2、手串画纹在高端品相(对眼X纹等)还存在,低端品相基本绝迹;
3、打磨抛光可清除所有做色画纹的痕迹。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