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有二十二子,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围绕储君之位争斗得你死我活?

伯虎 2023-12-12 16:27:35

大唐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大唐都城长安城;此时正在皇城大内——太极宫(后世鼎鼎有名的大明宫,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修建,因此大唐的大内依旧还在太极宫)两仪殿内处理政务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为了方便起见,以下都以其身后的庙号来称呼他,即——唐太宗)突然接到了內侍从太上皇所居住的长安大安宫中传来的急报——年过七十的太上皇病危,即将‘驾崩’。

內侍口中的‘太上皇’,就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太宗的父亲李渊;当然,这时候的李渊还没能获得身后的谥号——‘太武皇帝’(或者大武皇帝)、‘神尧皇帝’,和最终在天宝十三载(754年)定谥的‘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以及庙号‘高祖’;所以,现在只能以‘太上皇’来称呼他。

等到太宗急急忙忙赶到大安宫、准备探视父亲的病情时,太上皇已经病重而‘驾崩’于大安宫正殿——垂拱殿的前殿内,没能等到皇帝这个(当时)唯一成年的儿子来为自己送终;不过,太上皇在去世前留下了遗言,说:“等到自己殡葬后,皇帝不要长期在太极宫中为自己守孝,而是到别处去临朝、居丧时继续掌管军国大事。诸后宫嫔妃、皇子皇女守丧时的丧服轻重,要按照汉朝的制度执行,分批日夜守丧即可。身后陵寝的修建,一定要节俭。”

同年十月,太宗在为太上皇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之后,将其安葬于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修筑的‘献陵’内(位于陕西三原县),上谥号‘太武皇帝’、上庙号‘高祖’,并以生母、高祖嫡妻‘太穆皇后’祔葬。

而在为太上皇(高祖)居丧守灵期间,皇族成员——太上皇留下的后宫嫔妃、皇帝(太宗)及其后宫嫔妃、诸皇子皇女、皇孙按照预定的排班,一一参与守灵礼仪活动,以对薨逝的太上皇尽最后的孝心。

在守灵成员中,其他人物与本文无关,就不加以介绍了,而太上皇(高祖李渊)的皇子们的名单为——————

皇次子、皇帝(李世民),皇六子赵王李元景,皇七子鲁王李元昌,皇十子徐王李元礼,皇十一子宋王李元嘉,皇十二子荆王李元则,皇十三子滕王李元懿,皇十四子吴王李元轨,皇十五子豳王李凤,皇十六子陈王李元庆,皇十七子郐王李元裕,皇十八子谯王李元名,皇十九子魏王李灵夔,皇二十子许王李元祥,皇二十一子密王李元晓,皇二十二子(高祖最幼子)李元婴(尚未封爵);一共是十六人。

这里说明一下——以上的太上皇诸皇子中,除了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之外的其他亲王,其王爵都是太上皇去世时的贞观九年(635年)的封号,而不是他们最后一次改封时的封号;比如赵王李元景以后改封为荆王,谯王李元名以后改封为舒王,滕王李元懿以后改封为郑王(而滕王的爵号就转给了他的幼弟李元婴了)。请大家不要误会。

根据太上皇(高祖李渊)最幼子、此时尚未封爵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婴的排行来看,太上皇李渊一共就是二十二个儿子;但他驾崩后,为其守灵的却只有十六个儿子,那么其余六人去哪里了呢?

这缺席的六人中,皇八子酆王李元亨于贞观六年(632年)十四岁时去世,没有子嗣,封国被废除;皇九子周王李元方(啧啧,这名字取得好)于贞观三年(629年)去世,年仅十岁,也是无子被除国。

其余的四位皇子中,皇三子李玄霸(在后世的清朝时,为了避康熙帝的名讳,所以被改称为李元霸)早在大唐建立前的隋大业十年(614年)就已经去世,年十六岁,没有后嗣。武德元年(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后,追封第三子李玄霸为卫王。

皇五子李智云,其生母为李渊还未登基称帝前的妾室万氏;因此李智云也是高祖李渊称帝前,唯一一个不是正妻窦氏、也就是太穆皇后所生的庶子。

隋大业末年,因为父亲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只带了次兄李世民前往赴任,所以李智云跟随长兄李建成、四兄李元吉暂时住在河东。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李建成、李元吉从河东逃回太原,却没有把李智云一起带走;结果李智云被隋朝官员以‘反贼家眷’的名义逮捕,送京师往长安,后被隋刑部尚书、左翊卫将军阴世师杀害在长安,年仅十四岁,没有留下后嗣。

武德元年(618年),高祖建立大唐后,追封被杀的第五子李智云为楚王。

巧合的是,阴世师的女儿阴氏,后来被李智云的二哥(即唐太宗李世民)收入后宫,生了太宗第五子齐王李祐;也就是说,当年,是李祐的外公杀了李祐的五叔。

还剩下两位皇子——皇长子、隐太子(息王)李建成,皇四子、齐王(巢剌王)李元吉;这两位,可就要好好说一说了。

李建成,是高祖李渊的嫡长子,生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生母为高祖正妻太穆皇后窦氏;李建成比他的同母二弟李世民要大差不多十岁。

李元吉,是是高祖李渊的嫡四子,生母同样是高祖正妻太穆皇后窦氏;李元吉生于隋仁寿二年(603年),比他的同母二哥李世民要小四岁。

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李建成、李元吉从河东逃回太原(还把异母弟李智云给丢下了,结果导致李智云被隋朝官吏杀害),参与了父亲的起兵行动;此后,李建成或者与二弟李世民一起、或者自己单独领军,先后率军攻略了西河之地,拿下霍邑,占据了潼关,直到最后攻克西京长安,为父亲李渊夺取隋朝江山、建立大唐立下大功。

而李元吉也随同父兄一同参与征战,虽然没有立下两位兄长李建成、李世民那样的卓越功勋,但也出任了太原郡守,十五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坐镇李氏起家的大本营。

在李渊起兵的过程中,尤其是李渊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自立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唐王的前后,李建成先封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后晋封唐世子;李世民先封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后晋封秦国公;李元吉先封姑臧公,后晋封齐国公。

也就是说,在李渊起兵之时,对他帮助最大的,除了那些‘太原元从’亲信之外,就是这三个成年的儿子了(此时李渊也只有这三个儿子在世)。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代隋称帝、建立大唐之后,册立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雍州牧;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并州总管。此后,李渊采取了‘首先巩固关中,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的策略,并频频派遣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等人率军出征,意图逐步消灭残隋政权及各地的割据势力。

从武德元年(618年)至武德七年(624年),经过七年时间的不断征战,大唐终于逐一消灭了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萧铣、刘黑闼、高开道、辅公祏等东西南北的割据势力(最后的割据势力梁师都,于贞观二年,也就是628年被唐军消灭);在此征战期间,秦王李世民所立的战功最大,皇太子李建成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勋;齐王李元吉则跟从两位兄长出征,立下了一部分的功劳。

当武德七年(624年),称帝于丹阳的南方割据势力首领辅公祏被唐军击溃败死后,包括江南在内的全国绝大部分区域都已被大唐所平定(仅余朔方的梁师都还在苟延残喘),高祖李渊基本实现了‘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愿望。

可外部的威胁才刚刚被平定,大唐内部就因为几位(成年)皇子的‘恃功倨傲、争夺权力’行为,而造成了‘兄弟阋墙、父子反目’的局面,最终导致皇太子和齐王殒命,在内讧中获胜的秦王则逼迫父亲(高祖)禅位、自行登基称帝,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秦王李世民在东征西讨、平定四方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太多的、耀眼的功业,为大唐社稷的稳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高祖才会先后加封秦王为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再加上之前的尚书令、雍州牧,秦王李世民已经把大唐的朝官等级做到头了(三公全头衔加山东、西南长官,全国军队最高统帅);在全国范围内,秦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高祖李渊)一人,就连目前的国家储君、皇太子李建成,也无法再在等级制度上压制住这个‘一飞冲天’的二弟了。

由于秦王长期在外征战、建立了莫大的战功,从而掌握了大唐朝堂上的顶级权柄,因此身为皇太子的李建成既心怀忌恨又对二弟的才能很不服气,并且李建成自知自己的战功与在朝堂上的威信皆不及二弟,所以他认为长此以往,秦王的权力会越来越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恐怕到时候自己的‘皇太子’之位都要保不住了。

因此,在李建成的提防和恐惧下,东宫和秦王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围绕着大唐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自保(也许还有夺储的心思),秦王也展开了和皇太子针锋相对、相互倾轧的行动;而在皇太子和秦王这两位兄长的殊死斗争中,齐王李元吉选择支持长兄李建成、对付次兄李世民(也许,李元吉是想先干掉二哥、再效仿二哥的手段干掉大哥,使自己渔翁得利、成为那个最后的得利者)。

而在诸(成年)皇子内讧争斗、相互厮杀的同时,身为父亲、皇帝的高祖李渊,却显现得优柔寡断、顾此失彼,非但没有压制住儿子们愈演愈烈的‘权力生死对决’,更使得朝中的政令相互冲突、让其他臣子们无所适从,愈发加速了诸(成年)皇子的殊死争斗,最后导致兄弟兵戎相见、杀了个你死我活。

有关‘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生过程,因为历朝历代的史书和现代的无数文学影视作品中都已经讲述得非常仔细明了,所以这里就不再复述了——总之,在长期的尖锐矛盾对立之下,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于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怀着一样的心思(干掉对方)、以不同的形式,走到了他们宿命中的恩怨对决、了结之地——玄武门。

而最终的结果,是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殒命玄武门,秦王李世民随后逼迫高祖李渊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即后世史书中所称赞的一代英主——天可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

之所以絮絮叨叨地讲了这么多,还是因为要解释清楚之前的问题:‘为什么唐高祖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但儿子们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同母兄弟争斗得最厉害,兄弟间的内讧厮杀最凶狠呢?’那是因为————

李渊在起兵争夺天下之前,也就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时,只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嫡子、一个庶子;而嫡子中的第三子李玄霸还早早去世了;庶子李智云也死在了李渊起兵的初期。所以,在李渊建立大唐的初期,也就是武德元年(618年)初时,他只有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这三个(成年的)儿子。

而高祖的第六子荆王(始封赵王,后改封)李元景,是出生在他登基称帝、建立大唐之后的第一年——武德元年(618年);李元景的生母,一般被认为是高祖的贵嫔莫氏(莫丽芳);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莫贵嫔因产后病去世,所以李元景大致就出生在这之前的不久。

从李元景开始,高祖在登基之后的十一年中,先后生了十七个儿子,也就是前面所列举的那些皇子们;而高祖的最幼子滕王李元婴,甚至都是生于他禅位之后、被尊为‘太上皇’时期的贞观二年(628年、不过滕王的真实出生时间一直有异议),这个时候的太上皇(高祖李渊),都是六十三岁的垂垂老者了。

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为了争夺权力地位、彼此之间殊死争夺、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导致李建成、李元吉殒命当场时,是武德九年(618年)的六月;这个时候,他们在世的异母弟中最年长的一位——六弟赵王李元景(此时还未改封荆王)只有区区九岁(虚岁)而已,而最小的三位异母弟——二十弟李元祥,二十一弟李元晓,二十二弟李元婴甚至都还没出生(李元祥生于武德九年,此时或许没出生,即使出生了也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李元晓、李元婴确定在武德九年时都没出生)。

所以,当‘玄武门之变’发生时,虽然高祖李渊当时有着多达十五位的在世皇子——即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以及从第六子李元景到第十九子李灵夔的十二个小儿子(中间的第八子李元亨、第九子李元方早逝),但这十二个小儿子中,最大的李元景也不过九岁,勉强在生活上能够自理,还不曾受实封、开府任官,就更谈不上‘争权夺位’,和三位成年的异母兄长去进行‘阋墙争斗’、内讧作乱了。

最大的李元景都是如此,那他那十来个年纪更小的弟弟们,就更加不具备和成年兄长们争斗夺权的能力了。因此,在关系到大唐皇位继承权归属的生死争斗中,自始至终也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个同母兄弟参与进来,凭借着各自的势力及党羽,进行着殊死的兄弟争斗,直到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下,分出了最后的胜负。

3 阅读:429
评论列表
  • 2023-12-15 17:59

    [得瑟]李渊:叫你造反,叫你夺老爹权,我打不赢你还不能给你留一堆弟弟小妈养

    伯虎 回复:
    李世民表示再多一倍的弟弟妹妹我也养得起
  • 2023-12-14 18:02

    古往今来多少事,总被风吹雨打去。

    伯虎 回复:
    说得好
  • 2024-03-08 16:20

    曹贼附体

  • 2023-12-23 15:18

    李世民对他的兄弟和小妈还是挺好的,没有赶尽杀绝。当然,对李元吉的老婆更好。

    伯虎 回复:
    哈哈哈哈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