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前的今天,1969年5月31日,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革命志士熊秉坤,在武昌病逝,享年84岁。
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他有了“熊一枪”的美名。
50年后,他与溥仪见面,溥仪还端酒杯主动来向他敬酒,这是一段很有历史意义的趣闻。
1885年,即左宗棠去世那一年,熊秉坤在湖北江夏(今武汉)出生。
祖上做木材生意,较殷实。
不幸父亲早死,家道中落,自己连个书都读不起,只得去商店当学徒。
后遇湖广总督张之洞办学练兵,20岁的他就报名入了军旅,在湖北新军第8镇工程第8营当兵。
熊秉坤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不久即升为队长,还加入了进步的革命团体,积极发展革命成员。
当时,武汉的革命团体,大大小小有很多,大家立志联合要推翻大清。
1911年10月9日,在一次汉口起义失事后,革命革命志士遭逮捕、杀害。
熊秉坤等人紧急商议,当晚就准备起事发难,他说:
“吾辈名册昨已搜去……与其坐而待其捕杀,不如奋起一击,所谓反也死,不反也死,吾辈要死,死于泰山得矣……”
10月10日晚,熊与军械所联系,取得子弹,但同时督署对他也有所察觉了。
紧急之下,他作为湖北新军工程8营革命党人的总代表,当机立断,拔枪对空连发3枪,作为起义的信号,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收到信号的义军,迅速响应,势如破竹,次日就占领了武昌。
武昌起义迅速在全国各地响应,腐朽的晚清迎来了覆灭。
熊由此得名:“熊一枪”。
民国建立后,熊忠诚地追随孙中山,官至广州大元帅府参军、湖北省政府委员、武昌市长、南京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等。
解放后,他选择留在大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北政协常委等职。
爱新觉罗·溥仪,3岁继位,翌年改年号宣统。
辛亥革命将其从皇帝宝座拉下来时,他才六七岁。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经过10年学习和劳动改造,被特赦,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任专员。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前夕,熊秉坤等辛亥首义元老,被邀至北京参加纪念活动。
9月30日晚,国宴,各界嘉宾喜聚一堂,溥仪也受邀在席。
当他得知“熊一枪”也在场时,便向大会负责人提出,想要见见这个辛亥元老。得允。
据熊的后人撰文回忆,此次非正式会面,堪称历史上的奇人奇闻奇事,非常有纪念意义。
溥仪持酒杯来到熊旁边,高举酒杯说:
“熊先生,辛亥革命您打响了第一枪,可谓盖世英雄!
“你们的革命了不起,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倒了我这个当时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洗心革面,改造为新人,为表达我的诚挚谢意,容我敬您一杯!”
熊秉坤满脸意外,继而惊喜,忙起身谦逊作答:
“经当不起,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是全国仁人志士的共同功劳。
“今天见面太幸会了,我们都是新人,新人做新事,我也感到特别高兴,让我们共同干杯!”
干杯之后,两人紧紧握手,公开场合,两人未再多言。但众嘉宾目睹后,皆啧啧称奇。
几天后,10月13日,在政协的一次会议上,熊秉坤与溥仪重逢了。
这次来的还有邱文彬和鹿钟麟等人。
邱在武昌起义时,曾架炮轰炸湖广总督署;鹿是1924年把溥仪赶出皇宫的京都警备司令。
这3人,当年都是溥仪的敌人。
参加这次历史会晤的,还有溥仪的叔父载涛。
据史料,他们见面时都很积极,一一握手,彼此热情拥抱。
落座后,溥仪还是第一个说话的:
“今天的溥仪特别高兴,我不是过去的宣统皇帝,宣统没这份福和大家见面。
“今天是冤家对头大聚会,枪打、炮轰、文的、武的,连赶带撵的都来了。
“如果是宣统,不吓得哇哇叫才怪呢!”
大家没想到溥仪这么幽默从容,对待历史和现实如此超脱坦诚,一番话让大家瞬间完去芥蒂,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76岁的“熊一枪”也激动地说,当年,他们要把皇帝拉下马,皇帝要把他们这些乱党用刀杀,冤家路窄,怎么可能相聚一堂?
“今天,也只有今天,枪打炮轰的、连赶带撵的、文的武的、冤家对头,能同您这位‘皇帝’大聚会,一不三拜九叩,二不站立两厢,三不革您的命。
“我们平起平坐,团结和睦在一起,这说明我们能择善而从,殊途同归,从夙敌到朋友,举杯又拉手,实在令人拍手称快……”
一席肺腑之言,大家欢喜不尽。
人生轮回,岁月沧桑,站在历史的云端鸟瞰短暂的人生,英雄转垂老,白发去少年,风烛残年撒人寰,何处藏恩怨?
想及此,列为风云人物把酒言欢,握手拥抱,脱略形迹,彼此亲近无间。
面对记者,溥仪搂着熊鹿二人,招呼记者:
“我这个末代皇帝,与你们俩合照一张吧……再照一张吧,照得自然些,亲切些……!”(完)
月亮
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