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

小甜甜见闻体育 2025-02-05 17:06:42

一百元只能购买4粒米,一碗面条售价高达20万。在1948年的旧上海,工资用麻袋装,买匹布料得一摞摞钞票往外扔。曾经繁华的十里洋场,如今却成了一座纸币山城。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而这一切的根源还要追溯到1937年。

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支持战事,国民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命令中央造币厂加班加点印制法币,致使法币贬值严重。但国民政府并未及时有效控制,而是选择了加印更多钞票。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做法,实则却是火上浇油。

当时国民政府在上海、天津、成都等地疯狂开设造币厂,印钞机24小时不停运转,纸币供应量飙升,钱越印越多,购买力却像滚落山崖般狂跌不止。据当时上海总商会统计,1947年1月到12月间,法币对美元的汇率从3300比1暴跌至12万比1,完全失去了信用。美国媒体当时的报道形象地描绘了这场货币灾难。

1937年100元可以买两头牛,1938年100元只能买一头牛,1941年100元仅够买一头猪,1943年100元缩水到只能买一只鸡,1946年100元买不起一颗鸡蛋,而1947年100元甚至买不到一盒火柴,20万只能吃一碗面条。这是1948年旧上海当时的物价。

在这段历史影像中,国民政府仓促的推出了金圆券,试图挽救经济。但由于信用崩盘,金圆券的发行量超过600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百姓苦不堪言。而后来发行的金圆券面额最高的达到了500万元,一条香烟标价1800万,买一匹布料做衣服,钞票被一打一打的扔出,堆得跟小山一样,物价上涨幅度高达600万倍。

那时的上海街头,早餐摊前有人骑着车,车筐里装着两捆钱,结果最后只能买到一个包子和一根油条。当时的商家每天都在和物价赛跑,早上定的价格,下午可能就不作数了,一天改价三四次是家常便饭。买卖双方都头疼,老板进货像在赌博,今天花1000万元买的大米,明天可能得卖2000万元才能回本,生意人直呼伤不起。

更夸张的是,很多公司发工资不再去银行,而是直接派车到造币厂领钱。员工们领的工资不是装进钱包而是装进麻袋。一位熟练工的月薪高达500万元法币,但真正能买到的东西却只有5斤猪肉,一百多斤的大米售价高达5800万。

这是1948年旧上海当时的物价。由于国民政府疯狂的印钱,纸币的信用崩溃,部分地区开始自发推行以物换物模式。这一提议得到许多市民的支持,市场上渐渐形成了以大米和布匹等为基础的实物交易黑市。一些单位甚至采取实物工资制,除了发放钞票外还给员工分配粮食和生活必需品。

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带来的冲击,但黑市中的欺诈和剥削也层出不穷,社会秩序岌岌可危。直到1949年解放军入驻上海,国民党的高官和当地富商们纷纷带着黄金逃往海外,只留下了一座经济崩溃的城市。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共产党果断决策全面推行人民币。与此同时政府果断投放4亿人民币稳定市场,恢复民生供应。由于百姓对共产党的信任度较高,人民币的接受度也非常快。短短几个月内物价趋稳黑市消失,上海的经济才重新焕发生机。希望这段惨痛的历史永远不要再发生。

0 阅读:0
小甜甜见闻体育

小甜甜见闻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