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大寒来了!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寒冷,万物蛰伏。可就在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老一辈人却常说:“大寒是凶日。”
这句话听着有些吓人,但仔细一想,凶日真的是迷信吗?还是另有深意?年关将至,家家户户忙着准备新年,偏偏这个节气却总被传出“疾病高发”的说法。
为什么大寒会格外让人警惕?又有哪些传统与禁忌能保我们平安迎新春?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给大家说清楚。
一位老人曾分享过亲身经历:“几十年前,村里一位青壮年,正值大寒时节,天不亮就出去干活,结果没撑过年关。” 事后村医叹息:寒气入骨,血脉不通,最终诱发了多种急症。
这些老话,并非无稽之谈。中医认为,大寒是一年中阴寒最重的时节,寒邪最易侵体,许多疾病也在这个节气悄然而至。
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问题、消化道病症,甚至意想不到的中风、猝死,都可能趁着这股“寒气”找上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寒气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阵冷风就会生病?其实不然。中医里的“寒”并不仅仅指天气冷,它是一种自然的“邪气”。
寒邪侵体,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生命之火,维持着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
火弱了,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手脚冰凉、背痛、关节僵硬,甚至内脏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大寒时节最容易伤害这几类人:一是体弱的老人,二是长期处于寒冷环境的农民工,三是应酬过多、饮食不规律的年轻人。
其实大家都不难发现,年关将近,医院急诊室常常人满为患。尤其是心梗、脑梗患者,往往集中在这个时候爆发。
一个真实的案例就足够说明问题:某地一位50多岁的企业老总,连续加班熬夜,气温降到零下却依然穿单衣单裤,结果某天凌晨突发心梗,没能抢救回来。
这些警钟,真的敲得够响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害怕:是不是大寒一到就不能出门了?其实没必要过度紧张。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寒冷天气对人体确实有影响,但只要我们顺应节气变化,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就能安然度过寒冬。
首先,大寒时节最重要的是护阳气。寒邪最容易通过头部、颈部、腰部、脚底这些部位侵入体内,所以保暖是关键。
尤其是老年人,别因为省电就舍不得开暖气,也别抱着“冻一冻锻炼身体”的心态去吹冷风。冷了就加衣,热水泡脚是最简单有效的护阳方法。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中医讲究“冬宜温补”,大寒时节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生姜、红枣、桂圆,少吃生冷刺激的食物。尤其是酒,虽然喝下去会觉得暖,但实际上它会让体表血管扩张,反而容易让寒气趁虚而入。
另外,情志养生也很重要。年关将近,很多人容易心情焦躁,甚至因家庭琐事引发争吵。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伤害肝气,而肝气不畅又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最终导致各种疾病。大寒时节,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就是保持平和心态,和家人多沟通,避免内心的“寒气”积累。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比如中医里的艾灸、刮痧、拔罐,都可以帮助祛寒通络,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当然,这些方法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千万别自己盲目尝试。
说到传统,不得不提一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比如,民间流传着“大寒不出门,出门必染病”的说法。其实这并不是要大家完全不出门,而是提醒我们,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护。
特别是早晨,寒气最重,尽量避免一大早就匆匆出门。如果必须出行,也要戴好帽子、围巾,防止寒气从头颈部侵入。
还有些地方有“大寒喝腊八粥”的习俗,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腊八粥里一般会放红豆、糯米、桂圆、莲子等,这些食材都有温补效果,能帮助身体抵御寒邪。现代人可能觉得这些习俗有些落伍,但其实它们背后的健康智慧,依然适用于今天。
提到经典作品,《红楼梦》里就有一段描述非常贴合大寒时节的养生之道。
书中提到,贾母为了防止孙辈们受寒,特意让丫鬟们准备了热汤驱寒,还嘱咐大家别吃冷食。这些细节,正是古人顺应节气的智慧体现。
大寒虽然被称作“凶日”,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懂得保护自己,顺应节气变化,就能安然度过。
保暖、饮食、情志、传统习俗,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往往就是最有效的养生之道。愿大家在这个“凶日”平安无事,健健康康迎接新春!
参考资料:
1. 《黄帝内经》
2.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相关内容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冬季养生指南》
4. 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