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每天都必须有一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在眼前,供我欣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视觉享受。”
当年常玉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依旧是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流量密码。
有人说他是纯粹的艺术家,有人说他是被低级趣味毁掉的天才,更有人说,常玉的一生,就是一出“大清格格”爱上“落魄才子”的戏码。
可真实的常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那些充斥着裸体的画作,真的只是在迎合男性荷尔蒙的审美吗?
豪门逆子
含着金汤匙出生是什么体验?
1901年,常玉出生在四川顺庆(今南充)的一个富裕家庭。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哥哥是经营着四川最大丝厂的实业家,从小优渥的生活环境,让常玉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也为他日后特立独行的艺术道路埋下了伏笔。
常玉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展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
他喜欢临摹父亲收藏的古代字画,那些常人难以理解的笔触和意境,在幼小的常玉眼中,却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而这种对“美”的独特感知,也成为他日后绘画风格的基石。
1917年,在父亲的支持下,16岁的常玉进入上海一家美术学校学习。
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传统绘画占据着主流地位,而西方绘画的浪潮才刚刚兴起。
和那些勤勤恳恳学习传统绘画技巧的学生不同,常玉对学院派刻板的教学模式充满了不屑。
常玉热衷于探索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光影,那些大胆的构图和奔放的笔触,深深地吸引着他。
常玉我行我素,常常逃课去参加各种画展,去结交那些和他一样追求艺术自由的“同路人”。
在常玉看来,艺术创作应该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而不是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然而,常玉的“离经叛道”在当时保守的社会环境下,注定会遭到非议。
学校老师对他颇有微词,同学们也把他视为异类。
但常玉并不在乎这些,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用画笔描绘着心中对美的理解。
1920年,在大哥的经济支持下,19岁的常玉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旅程。
此时的巴黎正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各种新兴的艺术流派在这里碰撞、融合,孕育出无数艺术大师。
常玉的到来,为这座艺术之都注入了来自东方的独特魅力。
他很快就融入到巴黎的艺术圈子,与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谈笑风生,也结识了徐悲鸿、林风眠等一同留学的中国艺术家。
然而,与其他留学生不同的是,常玉并不急于进入正规的艺术学院学习。
他更喜欢流连于各种画廊、咖啡馆,与不同的艺术家交流,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灵感。
在常玉看来,巴黎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课堂,而他则是一位自由的旁听生,在不同的艺术风格中穿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巴黎的“浪子”
在巴黎最初的几年,常玉过着优渥的生活。
每月都有来自哥哥的汇款,让他无需为生计发愁,可以尽情地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
他流连于各大画廊和拍卖行,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他也经常光顾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咖啡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谈论艺术、文学和人生。
在常玉看来,艺术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则来源于生活。
他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画笔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
他尤其喜欢画裸女,那些在他笔下展现着曼妙曲线的女性,并非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是他表达内心对“美”的理解的一种方式。
在常玉的画作中,你看不到西方传统绘画中那种对女性身体的过度渲染,也看不到东方文化中对女性的含蓄表达。
常玉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女性身体的轮廓,用大面积的色彩块面来表现光影和质感,使得画面充满了现代感和东方韵味。
1929年,常玉与法国贵族之女玛素·哈蒙尼尔结婚,这段婚姻,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巴黎的艺术圈。
一个是来自东方,才华横溢却放荡不羁的“浪子”画家,一个是出身名门,优雅高贵的法国贵族小姐,他们的结合,在世人眼中,更像是一场浪漫的邂逅。
然而,婚后的生活却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玛素希望常玉能够安定下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平静的生活。
但常玉骨子里却流淌着艺术家的血液,他无法忍受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依然我行我素,沉迷于艺术创作,甚至将模特带回家中作画,这让玛素无法接受。
而更糟糕的是,1931年,常玉的哥哥因病去世,家族生意也随之破产,常玉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卖画为生。
但常玉的画作在当时的市场上并不受欢迎,他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不被主流艺术圈所认可,甚至被一些评论家斥为“离经叛道”、“伤风败俗”。
经济的拮据和艺术上的不得志,让常玉和玛素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这段婚姻以分手告终。
失去爱情和经济来源的双重打击,并没有让常玉就此消沉。
相反,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仿佛要把所有的苦闷和孤独都倾注到画布上。
常玉开始尝试用更加大胆的色彩和构图,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常玉画中的裸女,也不再是早期作品中那种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而是多了几分孤独、落寞,甚至绝望。
时代的眼泪
1938年,二战爆发,整个欧洲都被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巴黎也不复往日的繁华,艺术市场更是陷入一片萧条。
常玉的生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为了能够继续画画,常玉不得不放下身段,去画一些廉价的广告画和装饰画来糊口。
常玉画中的色彩更加灰暗,线条更加粗犷,人物形象也更加扭曲变形,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战争带来的苦难。
二战结束后,常玉的生活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因为常玉的画作依然无人问津,他也从未想过要迎合市场,去创作那些能够讨好大众的作品。
在常玉看来,艺术创作应该是纯粹的,是不应该被金钱和名利所玷污的。
常玉宁愿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也不愿为了金钱而放弃自己的艺术理念。
1966年8月12日,常玉因煤气泄漏,孤独地死在了他那间位于巴黎蒙帕纳斯区的破旧公寓里,年仅65岁。
在常玉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都无人问津,甚至被当作垃圾一样丢弃。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位台湾收藏家偶然间发现了常玉的作品,并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开始收藏并推广他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玉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世人所认可,他的作品开始在各大拍卖行屡创天价。
2019年10月,常玉的油画作品《曲腿裸女》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2.02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常玉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而这幅画作,正是常玉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创作的。
常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豪门,却视金钱如粪土,他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他特立独行,不为世俗所容,最终却在死后获得了世人的认可。
也许,这就是艺术家的宿命,他们注定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