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十大民间绝活:想传承它们太难,你还见过吗?

杂杂冷知识 2024-03-16 02:27:49

第十,打铁。

中国的铸剑技术有五千年历史,越王勾践剑出土的时候也依然锋利无比。有人用A4纸扔上去,轻轻一划,就轻松划破了。

春秋战国时期,铸剑技术到达高峰期。最出名的铸剑大师有欧治子和干将莫邪夫妇。传说中的十大名剑也是出于这个时代。

不过,铸剑只是打铁的项目之一。发展到后期,铸剑市场需求变少了。打铁这门技术要从小学起,半路出家,坚持不下来不说,打铁时吐血的事常常发生。

并且打铁没有好体力是不行的。一般打铁师傅都是麒麟臂。同时,打铁即辛苦又危险。长期呆在高温环境下,还不能开空调。打铁时候火星四溅。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火星沾到受伤。在以前,这活非常挣钱,因为打铁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生活的各种菜刀,斧头、工具钳、农具、船用工具等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打铁已被机械取代。很多铁器制造都是机床可以完成的,而且成本很低廉。手工打铁收入低效率也低。根本没有人愿意再学打铁。

老艺人李如财担心这么绝活失传。于是花了几年时间,将自己60多年的打铁技术写成了书。还附上了详细的图文解说。幸运的是,他的书得到了专家的关注,帮助他出资,搜集整理、书才最终完成。

第九,锔瓷。

这个绝活有一千多年历史了。锔瓷是专门修复破碎的瓷器。这些匠人,被称作锔匠。

在乾隆时期,锔瓷分为两种。民间的锔瓷人被称作御炉匠。他们背着挑子,走街串巷,沿街叫卖。干一些修复的粗活。另一种匠人叫秀活。专为达官贵人修复瓷器和改造瓷器。

穷人能用上瓷器都不错了,而有钱人会把瓷器专门摔碎,或者故意将黄豆倒入茶壶内,然后加水密封。黄豆膨胀后会把茶壶撑破,锔匠用锔钉修复后,再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修复后不仅还能继续使用,还增添了几分艺术韵味。达到了残缺美的目的。因此,锔瓷匠人在古玩届拥有一席之地。这门绝活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

但是现如今,瓷器坏了一般都会再买新的。而锔瓷也出现了机器操作,整个过程不到18秒。人工锔瓷这行也被淘汰了。为瓷器缝补生命的修复艺术,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第八,编草鞋。

它是老一辈人的御寒神器。一斤稻草可以做一双鞋。编三双就能换一斤大米。上世纪50年代,几乎每家里都有一双草鞋。高高的鞋底,可以踏污泥、踩积雪,非常受方便。

编草鞋时,要先用温水把芦苇烫软,然后选材、锯板、锛槽、凿跟、沤苘蔴、搓苘坯、穿苘绳、分芦花、浸芦花、编织、收口、压口、锁边穿绳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双。工序虽然繁琐,但熟练的师傅半小时就能编一双。

草鞋历史悠久,三国时,刘备就曾卖过草鞋,据说还供不应求,低廉的价格深受古代人喜爱,刘备都编不过来。

不顾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穿起来更舒服轻便的鞋子出现。草鞋这种笨重的鞋子被替代,草鞋历史使命走到了尽头。没用市场需求,编草鞋的工匠们也都纷纷转行,年轻人更不愿意花时间学习这不赚钱的手艺。编草鞋基本注定走上失传之路。

第七,铜凿剪纸。

这门绝活至今已有800年历史。一片铜箔,一把小圆珠凿,用木槌敲打,以点连成线,再用线条构出图案,然后上色。

1977年前后,薄如蝉翼的青铜铜箔几乎绝迹,铜凿剪纸也渐渐失传。直到1999年南海跨越新世纪的新作大赛上,饶宝莲闭眼创作的剪纸水中倒影获奖,再次把剪纸推向了全世界。饶宝莲不仅可以徒手剪纸,还能闭着眼剪。这没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她采用主体凸起,背景凹下的立体浮雕凿刻手法,如剪纸呈现出类似刺绣的效果。她还打造了全长2.66米,世界最长的铜凿剪纸作品,被称为失落工艺的再度复兴。

2011年,饶宝莲的盛世长欣,还被董明珠抢先收藏了。在饶宝莲看来,剪纸本应该传承下去。拥有自己的舞台。剪纸自诞生以来,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但由于这个技术很难养家糊口,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

第六,羌笛演奏。

羌笛是由武器演变来的乐器,如今会吹的不到30人。它是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羌笛身上充满了战争的烙印,

在古代,羌笛是铜管制作的,人们将致命的东西含在嘴里,然后通过管子吹出去,可以近距离对敌人造成伤害。之所以用两根管子,是为了增加杀伤力和准确性。

羌笛能从武器变成乐器,是因为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出了好听的声音。而在武器上杀伤力有限。加以改良后,就变成了乐器。材质也从铜管变成了竹子。不过,制作羌笛的竹子长度必须达40公分,中间没有竹节。符合条件的只有黑竹。黑竹是比较罕见的。

羌笛吹奏的一般都是悲伤的音乐。传说祖先们在战败后,就通过吹奏羌笛来传递对家人的思念。所以,几乎所有的旋律都是哀伤和焦虑的。如今,大家不再吹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羌笛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传承。

第五,鸬鹚捕鱼。

这是一门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需要人与鸬鹚合作才能完成。仅是驯养鸬鹚就是一门技术。鸬鹚也叫水老鸦。

它天生就是为捕鱼而生,能潜到水下15米,长达一分多钟。它不惧怕水压,在水里也能明辨方向。清晰的看到鱼并将其捕获。训练鸬鹚是一个技术活,一般在幼鸟60天时就要开始训练,如果有成年鸬鹚带领的话,小鸬鹚更容易学会。

鸬鹚的脖子上会用绳子或草扎上,防止它把捕获的鱼吞下。然后用绳子捆住它的脚,再赶下水。等鸬鹚捕到鱼后,就吹响口哨,把鸬鹚拉回,把鱼取下。再喂它几条小鱼当作奖励。

反复如此,鸬鹚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就算是训练成功了。然后就能取下绳子了。一般鸬鹚捕鱼都在上午,因为这时的鸬鹚摄食欲望强烈,捕获更积极。

并且鸬鹚还擅长集体作战,一般都是三四只,或十几只合作。它们先把鱼赶到容易扑捉的水域,然后集体围捕。如果碰到大鱼,几只鸬鹚会分别啄住一段将其拖出水面。

在古代,鸬鹚捕鱼非常流行。甚至做到了家家都有的程度。曾有经验丰富的老人利用鸬鹚捕获过几百斤的鱼。不过如今鸬鹚已经成为二级保护动物。所以这个绝活注定走上失传的路。

第四,贝雕。

它在中国的历史有4000多年了,却沦为了地摊货。在西方只有200年历史,却成为珠宝座上客。贝雕是目前唯一不能用机械手段完成的绝活。因为用机械的话,贝壳会被破坏。

中式贝雕最早出现在商周。手艺人对贝壳进行雕刻,然后用堆叠联粘等方法,将每一部分进行组合,制作工艺复杂,体型巨大,一般只用来做装饰品。因为不算刚需,因此慢慢被淘汰,只能沦为街边摊。

而西方贝雕,大多数以胸针、挂坠装饰品为主。雕刻的贝壳是从希腊运来,因为那里的贝壳最适合做贝雕。曾经那里聚集了300多位手艺人。希腊还为此开办过贝雕学院,将这种艺术推向了鼎盛时期。

不过步入工业时代后,工商业崛起,贝雕艺术家也开始转行,只有不到10位艺术家保留了顶尖水平还在坚持。物以稀为贵,如今这些贝雕师在珠宝届可是非常抢手。

到了今天,由于培养一名贝雕师需要很长的周期,年轻人耐不下心学习这门手艺。许多贝雕厂也破产,老艺人纷纷改行,贝雕绝活面临失传。

第三,倒铝锅。

以前这种绝活一年可以稳赚十万,现如今已经基本失传。倒铝锅就是用一些废弃的破锅,铝制品重新回炉融化成液态,然后倒入模具里,自然冷却后取出来打磨平整。打磨后就是一个光亮的铝锅了。

手工铸造铝锅是一件很辛苦,也非常危险的手艺。对技术的熟练度要求也很高,有经验的师傅才能判断出铝的融化程度,和冷却需要多久时间。不然就容易铸造失败出现废品。那就只能再回炉重造了。

这样手工铸造的铝锅价格不高,但在从前需求量大的时候,一天下来收入上千元不是问题。但现在铸造机器更先进,人们也更喜欢用不锈钢等其他锅具,这种传统的铝锅绝活也消失了。

第二,泥塑。

泥塑也叫泥人或泥笛,用粘土塑造成各种形状后,再经过彩绘上色而成。是民间乡土艺术一绝。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的手工绝活之一。

上世纪,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泥人的生产制作。泥塑的历史悠久,从出土的陶狗、陶猪、陶鸡、陶马等汉墓明器可以看出。明清后,泥塑还曾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

泥塑经过几代人的坚持,才延续至今。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泥塑艺人转行,最后最著名的就剩吴玉成、刘广田两位老师。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泥塑艺术已经没有兴趣了。

第一,弹棉花。

很久之前,农村的贫困人家都靠弹棉花讨生活。三斤棉花弹出来8两棉絮。弹棉花过程看起来简单,实际很繁琐。首先要把棉花撕散平展,然后用弹弓弹松,弹松后的棉花很蓬松,体积一下子变成了原来的几十倍。

然后用粗棉线在弹好的棉花上横竖压上十几条线和纱网,把棉花固定好。最后用一块木制的磨盘将棉花压实,反复几次。棉絮就弹好了。

但时过境迁,这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技艺已经消失了,只有偏远的地区还能看到这种用弹弓弹棉花的方式。而现在年轻人从小养尊处优,这手艺又脏又累,一天下来腰疼背酸,满身棉絮。而且现在除了棉被,还有很多种类型的被子能盖。因此弹棉花生意也不好,收入不高,就没有人愿意学。

看完以上十种民间绝活,你愿意传承哪个呢?你还知道那些即将面临失传的绝活呢?评论区告诉我。我是外史杂记,我们下期见。

0 阅读:0
杂杂冷知识

杂杂冷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