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尔喀刀在世界冷兵器领域有极高的知名度,该武器被誉为是“最符合人体力学的刀具”。因为其形状弯曲形似狗腿,所以在国内又被称为廓尔喀狗腿刀。
你知道吗?其实该武器在历史上还和我国非常著名的三棱刺刀对决过,而对决时间就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期间。
廓尔喀雇佣兵和廓尔喀刀说到这次廓尔喀刀和三棱刺刀的对决,就不得不提到廓尔喀雇佣兵。
廓尔喀人是尼泊尔人中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人沉默寡言,但是忍耐力极强,又不畏生死,是一个非常适合当军人的群体。
在18~19世纪,英国在入侵印度后发现了这群沉默寡言但又骁勇善战的山民,随后开始雇佣廓尔喀人当雇佣兵。之后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些廓尔喀部队,成了英国满世界攻伐的得力助手。
这些廓尔喀兵因为自身民族性格的影响,极端听从命令,对于英国镇压印度内部起义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面对老弱妇孺,只要长官一声令下他们就能痛下杀手。
后来印度脱离英国获得独立,有大量廓尔喀雇佣兵被印度继承了过去,这些廓尔喀兵成为了印度当时一支比较重要的军事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中,英国部队里就有廓尔喀兵。而在更早之前的清王朝早期,廓尔喀王朝还曾入侵过中国西藏,结果被清军打回去了。所以在解放军遇到廓尔喀兵之前,中国其实已经和这个群体有了一些“恩怨”。
而廓尔喀刀,就是廓尔喀雇佣兵标志性的武器。这种刀具短且反曲,在挥砍时非常省力,很适合长时间作战。
廓尔喀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廓尔喀刀,每个廓尔喀雇佣兵都会在自己佩刀的刀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随后他们会在服役期间一直带着这把刀。
从19世纪廓尔喀雇佣兵开始被世界熟知开始一直到现在,廓尔喀刀已然成为了尼泊尔的一种文化象征。
对印反击战不过即使是凶悍的廓尔喀兵,遇上上世纪50~60年代已然成为了轻步兵巅峰的解放军,也只有被碾压的份。
随着印度军队侵略中国西藏,解放军调集大军开赴中印边境前线,下辖第11、55师,陆军130、134师高炮营,炮兵306团、308团、540团等部队。
印度方面部署的廓尔喀部队,隶属于印军第4师第7旅第9廓尔喀联队第1营。在侵略中国西藏期间,该部队营部设立在楚舒勒地区。后随着印军进入中国一侧,该部队被部署在章多地区。
在当时对印反击战的整体战场上,章多其实属于印军的后方。这里是印军后勤和指挥节点,印军第7旅的指挥机关和空投物资落点都在这。
除开廓尔喀联队外,印军第7旅旅部也在这,总兵力约600人。按道理说解放军是很难打到这里的,但机动作战和潜伏绕后是我军的拿手本领,当时负责指挥前线部队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分析局势后,决定派遣小股部队潜入章多搞偷袭,以切断印军第7旅的退路,条件允许的话直接把印军第7旅旅部给它端了。
随后解放军18军53师157团接到命令,派遣旗下1营的3个连、3营第8连,以及一个机枪连共5个连的兵力组成渗透部队,前往章多地区。
部队穿过克节郎河进入原始森林,在非常复杂和陡峭的山地地形中强行军,迅速抵达了章多。
绕后的解放军部队在抵达章多后,发现这里是一个处于高海拔地区的“小盆地”,地形北低南高,在西南方向有一个较为平缓的“山口”。
观察地形后,1营3连受命绕后包抄西南的山口,避免第7旅旅部跑了,1连进攻左翼,2连突击,8连原地待命做预备队,机枪连火力支援。
在我军战法中,当我军要进攻敌军阵地时,往往都是隐蔽接近,在尽可能近的地方对敌军发起攻击。
当年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常常趁着夜色这么对付美军,让美军对夜战产生了恐惧心理,直到现在美军都对各种夜视装备情有独钟。所以2连虽然是接到命令在突进,但却是隐蔽“突进”。
在2连靠近到距离敌军约300米时,廓尔喀营发现了我军,随后双方交火。以突进战术吸引敌军火力的2连在地形上处于“仰攻”,一度被印军火力压制。不过友军部队很快出手了,随着我军一轮迫击炮的压制,2连1排包抄到了印军右翼,对印军进行了夹击。
廓尔喀营在我军的夹击下方寸大乱,很快丢失了外围阵地,缩进核心阵地中。随后2连包夹敌军的2个排在机枪连以及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冲进了印军核心阵地,和敌军短兵相接。
廓尔喀营眼看局势不妙,旗下的C连直接抽出廓尔喀刀,朝着冲入印军阵地的这2个排冲过来,企图展开白刃战。
解放军见敌军冲过来,非常不讲武德地用56式步枪射击一轮,射倒了不少冲锋中的廓尔喀兵。随后解放军三棱军刺上枪,摆好阵型以应对冲击。
虽然廓尔喀兵非常勇武,但他们显然只是单兵强大,不擅长团队刺刀战。我军多人一组互相掩护,就像一个扎嘴的刺猬。
而且廓尔喀刀只适合挥砍不适合刺击,加之当时的解放军棉衣又厚又硬,相当于一层棉甲,对刀具剁砍有一定防御作用。所以在两军接敌后,解放军瞬间就处于上风状态,廓尔喀营C连140多人只有1个排的部分人成功逃走,其余则被我军全歼,而解放军这2个排,则无1人阵亡。
在“章多大战场”上,印军第7旅旅部被我军拔除,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被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