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的玉泉观,以其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在这个迤青山、俯视州城的宝地,历经千年的风雨,玉泉观傲然屹立,成为甘肃省天水市的一颗明珠。本文将深入挖掘玉泉观的历史沿革与建筑布局,带领读者一同探寻这座古老寺观的精彩故事。
玉泉观的历史沿革
唐代初建:乾封元年至弘道元年
在唐代初期,高宗李治曾两次下诏示全国各州建立道观。而当时秦州作为州治,自然也奉行这一诏令。玉泉观大约建于这个时期,初步奠定了其悠久的历史基石。在中晚唐时期,玉泉观被称为“北山观”,吕岩(洞宾)云游至此,曾留下了《秦州北山观留诗》。
宋代兴盛:真宗赵恒建宫观
宋代真宗赵恒在全国兴建宫观的浪潮中,大中祥符元年诏令全国建立“天庆观”,而秦州作为宋金争夺的地方,玉泉观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兵燹的摧残,建制几近毁坏。直至元代初期,全真道士梁志通的弟子梁志通云游至天水,对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钟情,遂开始修建观,逐渐扩大了规模。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羽化后葬于观中,为玉泉观注入了更为深厚的宗教色彩。明清兴盛与沧桑:多次修复与重建
明清两朝,玉泉观经历了多次的重建与修复,形成了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然而,清末以后的近80年间,玉泉观屡次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毁坏殆尽,经历了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等多重考验。
修复与复兴:1981年全面修复
为了保护这一历史遗迹,1981年7月,天水市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这次修复不仅重修、维修了40座古建筑,而且为玉泉观注入了新的生机。这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使得玉泉观得以焕发新的面貌,重新辉煌于天水市的历史长河。
建筑布局与艺术风格
观内建筑布局概览
玉泉观的建筑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地方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围绕着玉泉殿、三清殿展开,巧妙地顺应了山势,紧依城垣而升高,与山沟、崖壁、台地相互交融。中轴线自下而上,层次分明,构成了玉泉观宏伟的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与景点
1. 玉皇阁
座落在1.45米高的台基上,玉皇阁北朝南,修建于元代,曾经历多次的重修。阁内雄伟的建筑,歇山屋顶,碧瓦龙吻,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阁内的梁架结构、雕饰细致的大额坊,都彰显了古代建筑的工艺精湛。
2. 玉皇殿
玉皇殿紧依阁后,座北朝南,修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明崇祯十年重修。殿身阔三间,单檐歇山九脊顶,正脊中置楼阁亭,狮象、龙吻等雕饰使得玉皇殿更显庄重华贵。大殿梁架构造奇特,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展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独特之处。
3. 玉泉
玉泉位于仓圣殿轩庭下,是玉泉观的灵魂所在。泉水澄清如玉,树绕泉亭,如诗如画。相传,此泉是芦、梁、马三真人羽化埋葬之地,更为观内的景致增添了神秘色彩。1981年修泉工程使得这一景点得以重新呈现,成为玉泉观内的一处瑰宝。
4. 碑石
玉泉观现存历代碑石58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其中元代碑石5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明代碑石9方,余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碑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四面道流碑,其记载了道教全真道之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这片碑石的映衬下,玉泉观更显得历史的深厚。
玉泉观的主要景点与保护措施主要景点一览
玉泉观内不仅有上述的主要建筑,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值得一一品味。比如玉皇阁的细腻雕刻,玉泉的清泉流淌,以及古树的静谧苍翠。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保护措施与修复工程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然而,时至2012年5·12地震,大殿出现了地基下沉、柱头标高不一等情况。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施工人员进行了对玉皇殿的梁架、斗拱等部分的加固维修,确保了古建筑的稳固。
2013年5月底,历时近两年的玉泉观维修保护工程全面完工。这次维修工程不仅仅是对古建筑的修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在维修过程中,人们不仅注重保护原有的建筑结构,还对屋梁、立柱进行了扶正,确保了修复后的建筑不仅具有历史的痕迹,更能够面向未来。
玉泉观的未来与期望
玉泉观作为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老寺观,如今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多次修复与保护工程,玉泉观得以保存完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而在现代社会,更是通过冠名保护的方式,使得社会各界都能够参与到对古树的保护工作中。
未来,我们期待着玉泉观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更多人探访的胜地。同时,希望这片古老的土地能够得到更全面的保护,让这一段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是碧水玉泉,还是雄伟的古建筑,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在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背景下,玉泉观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矗立于甘肃省天水市的土地上。它见证了岁月的更迭,承载了无数历史的故事,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我们,也有幸能够一窥其神秘的面纱,沉浸在其悠久的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