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感导师的那几年,一位被儿媳欺凌的婆婆问我:“卧龙老师,我活了大半辈子了,好不容易盼来个儿媳,没想到却是个母老虎,把我给弄的里外不是人,你说我该怎么办?”
当时我问她“怎么捣腾她了”,她说起先是她不对,对儿媳有偏见,总是拿言语挤兑她,后来她不服气了,就想尽办法地诬陷她,甚至是拿以前她跟儿媳说话的录音给街坊邻居听。
现实婆媳关系之中,有不少的婆婆、儿媳,彼此之间相互计较得失,相互算计,就好比上诉的那位婆婆,先是挤兑儿媳,儿媳又不傻,肯定是不乐意的,发起攻击受不了了,就想找人解惑。
为什么婆媳之间矛盾不断、冲突不断呢?真的是婆媳之间是天生的敌人吗?不是的,真正的答案是计较太多。
计较太多,就分不清是非对错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自我服务偏见定义,特指当人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即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赞誉。
换言之,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看待自己,不愿意从坏的方面审视自己的行为过失,一旦做错了事情,就会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压根分不清是非对错。
婆婆被“自我服务偏见”影响,就会把养育儿子的功劳常常挂在嘴边,让儿媳明白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她好,而一旦婆婆做错了事情,就会把所有的错推给儿媳。反之,儿媳若被“自我服务偏见”影响,同样也会如此。
婆媳之间,克服“自我服务偏见”,就会减少许多矛盾,就能够明辨是非,克服的方式非常简单,只要在发生矛盾之后,先审视自己的不是,再审视对方的问题即可。
偏见的出现,是婆媳争吵的根源之一被“沉锚效应”影响,偏见自然就会产生,什么是“沉锚效应”呢?是指人们在做决策之前,往往会被第一信息影响,把人们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概念。
举两个例子:
婆婆身边有不少老人备受自己儿媳欺凌,婆婆就误以为自己的儿媳跟其她儿媳一样,为了保证自己活得自在,就会事事想压儿媳一头,殊不知,这种行为恰恰是适得其反,直接把儿媳逼到跟自己对立的位置。
儿媳婚后第一天就被婆婆教育了一番,心中很是不爽,打心底就认为自己的婆婆不是好婆婆,从此之后,儿媳总是会阴阳怪气地跟婆婆说话,防止婆婆再次教育自己。
明明没有的事情,非得认为是有的,明明品性不坏,非得认为品性极差,这就是“沉锚效应”带来的偏见,若想婆媳相处得好,不能带有偏见与对方相处,需要从对方的行为之中,看明白对方是否真的品性极差。
计较太多,人就容易忘记最初的目的第一次当婆婆,最初的目的肯定是想跟儿媳处好关系,第一次当儿媳,最初的目的肯定是想获得婆婆的好感。然而,人性大多是自私的,由于性格、生活方式的不同,冲突、矛盾是早晚会发生的。
发生之后呢?无论是婆婆还是儿媳,都会忘记最初的目的,只想要着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想着对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
结果,不是婆婆瞧不上儿媳,就是儿媳对婆婆心生埋怨。彼此之间,再也不愿意想“当初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若想要处好婆媳关系,最好的方式是“只要对方心思是好的,就不要计较太多”,如果对方品行极差,那就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实在躲不过去了,对方提出过分的要求,立马果断拒绝,断了对方的念想。
卧龙总结:人生就好比一场竞技赛,谁都想要超越别人一头,而之所以有计较之心,就是偏见、分不清是非对错、忘记最初的目的导致的。
其实,在人生这场竞技赛之中,没有真正的第一名,也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人始终会走向死亡,赢输压根就不重要,活着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婆媳之间相处,不计较得失利弊,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带有色眼镜看待对方,就能够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能够处理好婆媳问题。
或许有朋友问“若是对方非要找自己的茬怎么办”,好办,要不你选择远离,要不你选择拒绝对方的一切要求,至于对方的冷言冷语,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了,反正又不损害你任何的利益。
婆媳之间的相处,不计较得失的同时,也不能计较对方的冷言冷语,因为没多少用处,因为那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只有你真的做到了这件事,你才能发现,原来自己以前的痛苦是自找的,解决婆媳间的问题是如此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