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末,中国越野跑的“贺岁大赛”在香港上演,有超过4000位选手踏上2025香港100越野赛的舞台。
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这些选手在四个组别出场,分别是The Third(32.66公里,累计爬升1418米)、The Half(55.59公里,累计爬升)、The Full(102.94公里,累计爬升5314),以及连跑三个组别的The Grand Sam大满贯。


在今年,赛事有9位曾经在这里夺冠的选手回归,而我们也在这里见证了他们的激战,以及随之而来的赛会纪录频繁更新。
压轴的百公里组别,包括卫冕冠军蒙光富、曾在这里夺冠的申加升、赛道纪录保持者游培泉、15年冠军闫龙飞齐聚于此,女子选手包括尼泊尔名将Sunmaya Budha(萨萨)、唐景燕等人的冠军之争也颇具看点。

作为一条速度型的百公里赛道,港百周末的天气也在助力好成绩的产生——高手之间的较量早早开启,而卫冕冠军蒙光富更胜一筹,他在赛程未过半就建立了领先优势,最终以9小时43分10秒抵达终点,成为港百历史上首位在10小时内完成百公里的选手。亚军覃桂都同样超越了原纪录,邓国敏获得季军。

女子百公里的竞争,以尼泊尔选手萨萨夺冠告终,她11小时11分47秒同样刷新赛会纪录。

相似的情况还在前两天的较量中:杨健健和另一位尼泊尔女将Ram Maya Budha改写了The Half的赛会纪录,澳大利亚人Billy Curtis在The Third组别的冠军;三天三赛的大满贯组别,吴永波和赵芬也分别刷新纪录。


不仅是精英选手集中爆发在本届改写纪录,港百有名的“小金人“也迎来了最近5年最多的一次。百公里男选手跑进16小时的达到208人,女选手跑进18小时的有77人,总计285位“小金人”完赛选手,比过去两届加起来还多。
这些数据无不在印证港百依然顶级的速度型赛道,尽管在过去几年,港百的“江湖地位”不同以往,坊间甚至有声音认为这场比赛没以前“香”了。

这其中自然有赛事定位的改变。早年的港百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大赛之一,也是当时UTWT(世界越野跑巡回赛)的开年大赛,这层标签结合了香港国际城市的地位,使得这里成为了中外越野跑选手交汇的舞台。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越野跑的发展,也是在港百之后的几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更多的地方赛事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跑友在这条赛道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彼时的港百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中国越野跑耳熟能详的名字,或多或少都会在这里夺冠、站台。

然而随着UTMB 系列赛的逐渐做大,以及新冠疫情等原因,香港100的地位在不可避免地改动。然而它的精髓并非在于办赛和参与,因为港百在与不在,它所依托的香港户外路径仍会让无数爱好者心驰神往。
也许港百确实过了让人趋之若鹜的年份,然而它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等待重生。曾经的国际越野跑标杆大赛,无数高手成名和成长的舞台,在最近几年再次华丽转身。


翻开港百十余年来的发展历史,一条清晰的脉络呈现在眼前。
从2011年的首次办赛,到三年之间参赛人数超过千人,以及之后作为世界越野跑巡回赛的一站,港百在中国越野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曾经的港百是冲在最前面的赛事之一,引入了ITRA积分体系,至今依然是相当多越野赛衡量选手的标准;它自然也是中外选手交流的地方,参与了港百,会引得不少跑友向往越野跑更高殿堂;在无法举办线下赛事的几年,港百的线上活动依然在试着将全球越野爱好者联系起来,哪怕彼此无缘同场竞技。
2020年之后,港百逐步扩容,先是设置了The Half组别,然后加入The Third和大满贯组别,不久后又增加了世界越野跑大满贯的标签。比赛从周四覆盖到周日,项目也从偏向大众的短距离来到经典的百公里。港百在十余年之后也在继续回归着越野跑的本质,给更多人参与竞技,享受户外的体验。

也许直到现在还有人会问,这场比赛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不同的人肯定有不一样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可以饱览麦理浩径和城市风光的路线,依然会在之后的每一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港百也还会被更多的人放入“此生必跑”的越野赛清单之中。
港百的落幕,也标志着这一年越野大赛的逐渐启幕,让我们满怀期待,准备见证更多的纪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