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虽说是一个著名文人,但他一生当中也多次从军出征。他既奔赴西域长达三年,又曾在西南平定叛乱,也曾从军北方征讨突厥。这首《边夜有怀》,便是他征战北方的重要记录。
《边夜有怀》
汉地行逾远,燕山去不穷。
城荒犹筑怨,碣毁尚铭功。
古戍烟尘满,边庭人事空。
夜关明陇月,秋塞急胡风。
倚伏良难定,荣枯岂易通。
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
苏武封犹薄,崔駰宦不工。
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
“边夜有怀”四字直接点题,表明此诗是在边境夜晚因有所感怀而作。一个“怀”字,既包含了对家国的思念,也预示了对个人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广阔的基调。
“汉地行逾远,燕山去不穷。”开篇即点出诗人身处边陲的遥阔之感,以“汉地”与“燕山”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地名,构建起广阔的历史与地理空间。汉地,代表中原文明的中心;燕山,则是古代北方边界的象征。诗人以此拉开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表达自己远离故土,征战边疆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城荒犹筑怨,碣毁尚铭功。”两句,诗人借古城的荒废与碑碣的残破,传达出历史沧桑与英雄业绩的对比。荒城虽已无人居住,但其中蕴含的怨恨似乎仍历历在目;石碑虽毁,却依旧铭记着窦宪往昔的辉煌与功勋。这既是边疆战乱频仍的写照,也是对过往英雄豪杰功业不再的哀叹。
“古戍烟尘满,边庭人事空。”这两句生动描绘了边关的荒凉景象:古老的戍所被战争的烟尘笼罩,边疆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萧索。此景不仅反映了边疆的艰苦环境,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民生活的困苦。
“夜关明陇月,秋塞急胡风。”自然景观的描写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夜晚的关隘,月光如洗,明亮而清冷;秋日的边塞,急促的胡风呼啸而过,既增添了边疆的凄凉氛围,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
“倚伏良难定,荣枯岂易通。”诗人在此处对人生荣辱、命运起伏进行了哲学性的反思。世事无常,人生的得失难以预料,荣华与衰败的转换往往超出人的控制。这种对命运的无奈感,是诗人对自身经历以及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体悟。
“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诗人自比为漂泊无定的木偶和随风飘散的蓬草,表达了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感。苏武与崔駰的典故,前者虽忠诚封赏却微薄,后者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只能归隐。诗人借此自况,抒发了对个人命运的不满与无奈。
“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最后,诗人以“北叟”自喻,“北叟”就是指“塞翁失马”中的塞翁,福祸相倚,谁能预料,自己只想通过南飞的大雁传递自己的心意和愿望。这不仅是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也是对命运难测、漂泊不定的喟叹。
这也是一首排律,全诗十六句,遵循了五言律诗的规范,平仄相对,音韵和谐。首尾联以景起兴,中间六联则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最后两联引史抒怀,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诗人以苍凉悲壮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塞风光的雄浑与孤寂,还寓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际遇的无奈,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离离原上 草
初夏(五月七日)早行》 晨晓缕缕烟, 桥上人倚栏。 林中鸟欢叫, 未闻有杜鹃。 半春至入夏, 五十余几天。 昔日壮强汉, 而今羸弱单。 妻顾营养补, 频吃多加餐。 术后满一月, 缓缓复元还……
无心随墨 回复 05-12 15:41
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