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变得不靠谱俗话说,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现代快节奏社会,很多女性对痛经、闭经、经期提前或推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月经不调问题不重视,特别是不少20-40岁的年轻女性对月经问题认识不足,认为不痛不痒,多吃点、吃好点就好了。殊不知,月经失调与卵巢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卵巢、垂体和下丘脑一起影响着月经。
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在月经周期中出现”下列的变化过程:女性到达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下,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成熟素和少量黄体生成素促使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开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变化。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通过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促进垂体前叶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 (黄体生成激素)分泌更为明显,形成黄体生成素释放高峰,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
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期子官内膜,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长且机能分化,转变为分泌期内膜。由于黄体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这两种激素浓度增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减少,黄体随之萎缩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减少,子宫内膜骤然失去这两种性激素的支持,便剥脱、出血,内膜脱落而月经来潮。 月经异常与卵巢功能有关, 一般情况下,女性的月经量及其周期是比较恒定的,如果出现了异常,就说明生殖系统有不正常的现象,这可能预示着身体的内分泌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月经推迟或提前 如果你的月经迟迟不来( 除怀孕外)或月经提前,很可能预示着卵巢功能失常,或激素分泌出了问题,例如泌 乳激素过高、甲状腺素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排卵。
月经量过多或过少
月经减少为卵巢早衰症状之-一。卵巢早衰是指妇女青春期发育后若在40岁前发生闭经、卵巢萎缩、体内雌激素 水平低落、促性腺激素水平高达绝经期水平的现象。发病机理为:染色体核型异常,卵泡生成障碍,自身免疫性卵巢衰竭,卵泡储备过少或耗竭过多。 月经量过多,则要小心骨盆腔的病变,除了有子宫肌瘤、子官内膜异位的可能外,也别忽视子官颈癌、子官内膜癌的发病可能。 除周期、经血量的改变外,最可怕的莫过于非月经期间出血。如果出血是在周期中间,量少,并且两三天就结束,那可能是排卵期的出血。但如果是非月经期及排卵期的出血,也不是性行为之后的出血,你就要提高警觉了。因为怀孕、宫外孕、子官颈息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癌,以及卵巢瘤、子宫肿瘤等都可能造成异常出血。月经周期紊乱根据医学规定,每隔21~35天来一次月经, 便算是正常和有规律性的经期。若少于或多于这个期限,如每14天或15天就来一次月经,或拖到40多天才来一次,那就属于不正常。正常的月经量应该少于80毫升。经期的长短往往因人而异,3~7天不等,- -般平均5天结束。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紊乱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规则子宫出,血:包括月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月 经过少,即经量少及经期短;月经频繁即月经间隔少于21天;月经周期延长即月经间隔长于35天。不规则子宫出血,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出血全无规律性。以上几种情况 可由局部原因、内分泌原因或全身性疾病引起。
2.功能性子宫出血:指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由内分泌系统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是月经失调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于青春期及更年期。 3.绝经后阴道出血:指月经停止6个月后的出血,常由恶性肿瘤、炎症等引起。 4.闭经:指从未来过月经或月经周期已经建立又停止3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异常与卵巢功能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卵巢功能衰退会使雌激素缺乏以致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持续性闭经和性器官萎缩、不孕,给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于月经不调的女性,- 一定要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另外,要防止卵巢功能衰退。 近年来,卵巢早衰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有少数十几 岁的女孩就出现月经异常,有不少30多岁的女人就出现卵巢病变,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甚至生殖能力,如出现卵巢囊肿、卵巢早衰、更年期提前,甚至可能会导致不孕。月经出现异常是生殖系统异常的表现,这可能预示着身体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所以,工作再忙也别轻视了“大姨妈”的变化,这是提示卵巢功能异常最早的信号。- -旦发现月经的任何变化,都要引起重视,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行为和情绪,严重情况下一一定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