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被羞辱后,终于想起了中国

小费看世界 2025-02-27 19:47:39

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型外交”与乌克兰的屈辱妥协

1. 协议条款的“掠夺性本质”

根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的矿产协议最终版本,乌克兰需将未来矿产资源收益的50%注入美乌共同管理的“重建基金”,直至累计注资5000亿美元。协议虽删除了直接“债务偿还”条款,但实质仍以乌克兰矿产主权为抵押,换取美国对乌援助的延续。这一协议远超《凡尔赛条约》的苛刻程度,本质是美国对乌克兰的“经济殖民”。

2. 泽连斯基的困境与妥协

泽连斯基政府因战场失利和西方援助缩水陷入绝境,被迫接受协议。尽管他声称“不涉及债务偿还”,但协议要求乌克兰将石油、天然气、稀土等战略资源收益的一半交予美国主导的基金,且基金用途由美方掌控。特朗普更公开威胁“乌克兰可以忘掉加入北约”,暴露了美国对乌主权的实质性剥夺。

3. 国际社会的双重标准与欧洲的沉默

欧洲虽对美方“狮子大开口”感到震惊(如《华尔街日报》称协议堪比一战后的战败国条款),但法国总统马克龙仍表态“由欧洲承担冲突成本”,默认美国对乌克兰的压榨。这种态度折射出欧洲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被动性,以及其“价值观外交”在现实利益前的妥协。

协议背后的地缘博弈与经济掠夺

1. 美国的战略意图

乌克兰的稀土储量(约50万吨)和锂矿资源(占欧洲总储量的20%)是协议的核心目标。通过控制这些资源,美国既可对冲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占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又能削弱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矿产的控制。特朗普直言“美国纳税人将获得额外回报”,暗示资源掠夺与地缘遏制的双重目的。

2. 俄罗斯的“躺赢”与反制

普京在协议曝光后立即提出“与美合作开发顿巴斯稀土”,既是对美乌协议的讽刺,也试图分化美欧联盟。俄方认为,美国通过协议实质瓜分乌克兰剩余领土,而俄军控制的乌东矿区可能成为美俄博弈新焦点。这种态势使得乌克兰即便签署协议,也难以实际掌控俄占区的资源收益。

3. 乌克兰主权与未来的崩塌

协议要求乌克兰法律让位于纽约法院管辖,且美军可能在未来进驻矿区“维和”。这导致乌克兰丧失经济自主权,陷入“卖国还债”的恶性循环。按当前矿产收益估算(年约11亿美元),乌克兰需450年才能偿清5000亿美元债务,远超《辛丑条约》的40年还款周期。

中国的和平努力与国际秩序重构

1. 从被排斥到被期待的转变

乌克兰危机初期,泽连斯基政府曾公开拒绝中国调解,乌官员甚至发表“击败俄罗斯后对付中国”等挑衅言论。但随着西方背弃承诺,乌克兰开始转向中国。2025年2月,泽连斯基公开表示“期待中国为和平做出贡献”,承认中国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合理性。

2. 全球南方国家的新共识

中国联合巴西、南非等国发起“和平之友”小组,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涉乌和平决议(10票赞成、5票弃权),明确要求“俄乌停火谈判”。这种超越阵营对抗的外交实践,打破了美西方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为危机解决提供了新范式。

3. 对霸权逻辑的制衡

中国始终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将乌克兰危机工具化。傅聪大使在联大明确表态:“中方支持一切和平努力,包括美俄达成的和谈共识”。这种立场与美国的“资源掠夺”形成鲜明对比,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尊重。

危机启示与未来走向

1. 乌克兰的“国家破产”警示

泽连斯基政府的悲剧印证了基辛格的名言:“做美国的敌人危险,做盟友致命。”乌克兰在西方鼓动下主动挑衅俄罗斯,最终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其GDP已萎缩至战前30%,青壮年死亡超20万,国家重建遥遥无期。

2. 全球秩序的重构压力

美国通过“合法化掠夺”乌克兰资源,暴露了其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非正义性。而中国推动的和平进程,则展现了“对话优于对抗”的新秩序可能。联合国决议中“中美俄共同支持停火”的罕见局面,预示着单极霸权的松动。

3. 中国的战略定力与机遇

中国在危机中坚持中立劝和,既维护了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又避免了与西方的直接对抗。乌克兰危机客观上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在稀土、能源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如中俄联合开发北极资源)将获得更大空间。

美乌矿产协议的本质,是霸权国家对弱小民族的系统性掠夺。乌克兰的悲剧警示世界:依附强权无法获得安全,唯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避免“泽连斯基化”。中国以超越阵营的和平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选项——这不是“赢家通吃”的零和游戏,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联合国决议所昭示的,“和平”已成为跨越意识形态的最大公约数。

0 阅读:1
小费看世界

小费看世界

来自小费的独立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