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给大家科普的时候,总是在强调磨玻璃结节随访管理中的“关键策略”:不长大不用管,没变化不用管,没高危不用管,没到微浸润阶段不考虑手术。其中很重要的没变化不用管就是指磨玻璃结节是否出现了实性成分/密度变大的变化,而其变化是通过CT值来进行观察和管理的。
有结友在问,科普中总是在说CT值,也知道我说的“纯磨玻璃结节的CT值约-500HU至-700HU,混磨大约-300HU至-500HU”这样的概念,也知道CT值的变化代表着结节的变化。但参数只是参数,普通人的你我从这个CT值中得到何种启示?今天,我来给大家细细的讲解。
CT值在肺结节诊断的定义
CT值是测定人体组织密度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定义为人体组织的扫描衰减系数与标准值的差异比值,CT值的单位为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s,HU,标准值范围从-1000HU至1000HU,组织对X射线吸收能力的强弱表明了其特性。水的CT值为0,空气的CT值为-1000)。不同组织之间的CT值差异极大,骨头的CT值通常大于400HU,软组织CT值通常为20HU~40HU,脂肪的CT值通常为-70HU~-90HU。
我们在对肺结节进行检查时,其密度越小其越接近常规肺组织(肺部组织分布不均,有气管的部分可能就是致密组织密度较大,其他地方可能只有空气和一点软组织密度就小,大部分区域的CT值约-700HU~-900HU),表明安全;反之,密度越大则表明该区域存在非常规的肺组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CT值来区分纯磨玻璃结节、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纤维灶、钙化灶等等(密度由小至大)。
CT值在肺结节诊断的作用
简单的来说,在肺结节的检查中,CT值不仅是判断结节存在与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结节性质(如良恶性)的关键参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肺结节在变化的过程中,相对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就是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殖,结节会变得越来越“结实”,磨玻璃结节会向着“实性”去变化,实性结节会向着更加“实性”去变化。
所以通过CT值我们可以迅速判断结节的状况,并且推导出其良恶性的变化情况。我举个例子,一个磨玻璃结节首次确诊后尺寸6mm,CT值-700HU;随访3年后在同一家医院检查发现结节尺寸6mm,CT值-500HU。那么这种情况下虽然结节尺寸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出现高危因素,但是密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会坚定的认为这个结节是“恶”的,并且也已经到了窗口期,可以择期进行治疗了。
CT值在也有“个中差异”
CT值也有不一样的?是的,CT值也有差别。常见的CT值其实分为最高CT值和平均CT值两种,在日常的检查过程中,我们见得更多的是后者。因为大部分结友的结节都是良性的,良性结节尺寸相对较小,且内部“分布”是均匀的,所以直接给出平均CT值就可以代表这个结节的实际情况了。这样适应范围较广,可以快速解决绝大多数人的检查需求,平均CT值更注重整体密度的评估。
最高CT值的检查方法会更加关注结节内部密度最高的部分,但由于其关注区域较小,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结节的完整情况(可能因肿瘤组织的异常增殖、钙化或出血等成分而显著升高)。所以最高CT值通常情况下是在有明确危险的结节已经测量过平均CT值的情况下,再次重点指出需要关注的高密度区域,给医生足够的提示。通常针对出现有明确危险的结节,通常情况下CT报告中会给出一个最高CT值的结果反映结节内部密度最高的部分,来告知医生具体情况。在临床实践中,两者并不是唯一选择,而是结合使用,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肺结节的性质。
说了许多,旨在大家说清楚CT值这个关键参数在我们日常随访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肺结节的随访管理是一个“复合型”的工作,不仅仅是看结节的尺寸,看高危因素就直接判断了结节的“良恶”,还要考虑结节自身密度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而CT值的各种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对结节判断是提供了重要作用。正确的定期随访,综合分析精准诊断,细致的个体化诊疗,良好的心态才是战胜结节的正确“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