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古尸出土后,专家用刀割裹尸体的丝绸时,里面突然发出声音

佳森聊过去 2023-12-09 21:29:01

长沙马王堆的考古挖掘在考古界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它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并列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尤其是一号墓的发掘出的古尸,更是震惊世界。

长沙马王堆汉墓,经历两千多年,竟然成功的躲过了之后历朝历代的盗墓贼,经后期探查,有一个盗洞离核心墓室只有一米的距离,也就是说,盗墓贼再往下挖一米,马王堆就不是现在的马王堆了。

马王堆一号墓由于从没有被盗过,因此,这里丰厚的陪葬品完好无损的被保存了下来,当考古人员掀开椁板的那一刻,琳琅满目的文物摆满了椁室周围,这其中除了漆器、玉器、金器之外,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各色各样的食物,比如,如今提起来还让人悔之不及的藕片,考古人员打开那一刻,藕片还是白的,但可惜的是,没过一会,就很快碳化了,还好,工作人员抓怕了一张照片。

出土时的藕片

因此,这也说明,在技术不完善的时候,不要轻易主动挖掘古墓,比如秦始皇陵,这有点扯远了。

如果说,椁室里的文物已经让你啧啧称奇的话,那么,椁室中间的棺木则会让你惊掉下巴,首先就是棺木上方盖着的那幅帛画,几乎完好无损,这可谓是无价之宝。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棺木被打开之后,里面的文物更是震惊世界,一具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腐的古尸赫然出现在眼前。

当然,在马王堆考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在专家用刀割裹尸丝绸的时候,里面竟然发出了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还有人说,马王堆考古是“挖了一个死人,害了一批活人,得罪了一批好人”,这又是为何?

这一切,还要从1971年12月人们无意之间发现马王堆出现异常说起……

没有挖掘之前的马王堆

一、挖土挖出异常

1971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侯良接到了一个电话,听完对方的话,侯良吃惊的说道:“什么?!马王堆发现文物,已经过三天了!”

扔下电话,他叫上另外一位同事骑上自行车,飞快地往东郊6公里外的马王堆奔去。

马王堆在长沙市东郊,远远望去,有两个高大的土冢,一东一西,紧相连接,大小相近。

关于它的形成说法很多,有人说它是五代十国时楚国国王马殷及其家属的墓地,还有人说它是汉景帝妃子的墓等等,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直到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菊率领一部分工作人员到长沙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才确定是汉墓群,但无法确定墓主人是谁。

196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了保护标志。

“文革”中马王堆是湖南省军区所属的一个医院的驻地。

1971年底,该医院为了“战备”计划建设地下病房和手术室。

由于南方地下水位普遍较高,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地点很不容易,于是他们便看中了马王堆这两个大土丘,便组织医护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开始施工。

第一个掘进口选在东土丘(也就是后来发现一号墓)东面的正中,第二个掘进口选在东西两个土丘的中间。

施工人员在东土丘刚掘进数米之后,便遇到了严重的塌方,被迫停下来,用铁棍四处探测,想找到比较理想的新掘进口。

突然,从地下冒出一股气体来,把大家吓了一跳,有人提议往里灌水,看看里面有多大。

可水往里一倒,“噗”地一声又喷出来了。

有人试着用火去点,“唿”一声就着了,冒着蓝色的火焰。

队员们不敢再施工了,并立即向上级作了报告。

可是情况一层一层的往上报,各级领导都不懂,直到三天以后,大家看到立在那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才想起了湖南省博物院,这才打了电话。

省博物馆副馆长侯良和跟他一起来的同志气喘吁吁赶到了现场,看见有许多人在围观,而另外一些人正在东土丘边用铁棍四下乱插,并且点着冒出来的气体抽烟。

侯良心急如焚,快步上前制止,马上又到医院借来了氧气袋,准备充气后拿回去作分析实验。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搅动,大量气体已经逃逸,余下的已十分微弱,只好放弃了。

侯良愤愤地看了一眼那些围观的人,无可奈何轻声叹道:“又一个‘火洞子’完了。”

在长沙有一种古墓葬叫“火洞子”,据说里面的随葬品都保存得完整如新,是长沙古墓中最难得的,“火洞子”的一大特点就是:当墓室刚打开时,有一种气体冒出来,遇火即燃,火焰可达几丈高。

侯良凭他自己的经验知道这个东土丘就是“火洞子”,一个完整的古墓,他认为需要尽快发掘和保护。

侯良一方面同医院方面磋商,请他们暂时停止施工,另一方面直接向国家文物局请示发掘。

当时,主持国家文物局工作的王冶秋对此非常重视,示同意对马王堆进行发掘。

得到中央的批示后,侯良便立即向省革委会写了申请报告。

批示下来了,拟给发掘经费一万二千元。

但钱到他们手里的时候只有六千元。

省文化组莫名其妙地从中扣去了一半,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这剩下的六千元能干什么呢?

因此在发发掘初期,他们仅仅购置了六十把锄头,五十卷胶卷,剩下的就是雇佣劳工费。

劳动部门批准给20个招工名额,招来的都是城里闲散人员,或老或少,纯粹是一群乌合之众。

想到即将亲自带队主持的这次紧张繁重的发掘任务,侯良也只能摇头叹气了,但又无可奈何。

1972年1月16日东土丘挖掘工作式动工,加上民工和从博物馆抽调的人,一共42人。

工程量太大,光封土堆就高达4米多,就更别提往下挖了,这点人什么也干不了。

因此,他们便请来101工程指挥部以及湖南省机械化施工站,用推土机将土丘削去一部分。

剩下的部分由他们一边清理,一边将墓坑的范围确定下来,然后开始往下挖。

为了加快进度,只能加人,手里没钱的侯良首先想到了学校,最后好说歹说说动了市教育局的领导,让学生们利用学工学农的时间来支援一下。

之后,在整个发掘期间,先后有长沙市第五、七、八、十三、十四中学、湖南医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九所中等学校和三所大专院校的一千五百多名学生参加了这项义务劳动。

挖掘现场

二、“这个墓没有被盗,肯定有好东西。”

在挖掘的过程中,一条条盗洞让考古工作者的心里越来越焦虑,完了,又被盗了。

可是,挖着挖着,盗洞竟然没有了,这让考古人员心头一振,难道会有奇迹出现。

果然,再往下挖,红土渐渐变白了,露出了草灰色的白土面,众人不解,叫来考古人员,谁知看到后惊喜地呼喊出来:“白膏泥!”

侯良立即指挥所有工人赶紧把表面剩下的薄土去掉,全部露出白膏泥来。

有经验的一位挖掘人员看到此景兴奋地告诉大家:“这个墓没有被盗,肯定有好东西。”

大家不禁欢呼起来,一直悬着的心最后放下来了。

白膏泥覆盖层最厚处有1.30米,最薄的地方也有0.60米,几乎全靠手抓,用了足足一天的时间,才清理完。

白膏泥层下面又是一片黑漆漆的木炭层。

木炭吸收了大量水份,重量比木炭增加许多。

墓的四周全是厚达30-40厘米的木炭层,共约一万多斤,足足装满了四辆解放牌汽车。

挖过大墓葬的人看到白膏泥和木炭如此之多,马上就能知道下面将出现一个完整的大墓。

接下来发掘的主要任务是顺利地揭棺,清理文物。

但是博物馆里的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侯良只好向国家文物局发急电求援。

王冶秋从考古所派出了经验丰富的王序、白荣金两位同志赶往长沙发掘现场。

他们一到工地马上同博物馆的同志一起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开椁开棺计划,以便取得完整的考古资料。

挖掘现场

三、陪葬品琳琅满目

木炭清理完,露出黄色的竹席,竹席平铺着,揭起来一数共二十六块,每张席上都用墨书一个“家”字,清晰可认。

当人们激动地揭开席子后,一个灰白色的庞然大物立刻出现在人们眼前:一个巨大的木樟,完整无损!

随着吱吱呀呀的木板开启声,所有的目光都紧张地注视着,所有的心都激动地跳动着。

樟板打开了,跃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的是四个边箱和一个棺室,中间是光亮如新的巨棺,四边巨大的边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随葬品,数量之多,东西之美,前所未见,面对此景,大家全都都惊呆了,说不出话来。

除了奇珍异宝,最让人惊讶地是竟然还有各色各样的食物,工作人员在一个陶罐里惊喜地发现了杨梅,颜色还是紫红色的,果肉丰满,带着青绿色的果柄,非常新鲜,有人禁不住尝了一口,已经没有酸甜的味道了,且带点苦涩。

可惜的是,因为打开了陶罐,空气进入,再加上搬动过程中几经动荡,杨梅的果肉离开了果核,颜色也逐渐变暗了。

同样不可思议的是,当工作人员揭开一个云纹漆鼎时,竟发现里面有半鼎莲藕片浸泡在水中,藕片呈乳白色,孔眼清晰,和今天的藕片没有什么不同。

但同样可惜的是,因为多次搬动以及暴露于空气中,鼎中的藕片不断地减少,等到卡车运到博物馆后再看时,藕片竟然全部消失了。

在椁室里还发现了中草药、稻谷、大麦、小麦、粟、大豆、赤豆、芥菜籽、冬葵籽、梨、大枣、梅子、鸡蛋、蔬菜等。

挖掘现场

四、专家用刀割开裹尸丝绸时,里面突然发出声音

椁室里的随葬品清理完了,下面就是起棺了。

但是,棺木重达几十吨,光上面的棺盖就有一吨多重,人力根本不行,最终,他们向长沙电器厂求援,电器厂派出吊装车间的数十人携带绞车、铁葫芦等工具,采用半人工半机械的办法,才顺利的将一层层的棺盖吊了上来。

棺木一共有四层,打开第三层内棺盖,最后一层棺出现在人们眼前。

这个棺长2.02米,宽69厘米,高63厘米,见上面盖着一块T字形棕色的帛绢。

技术员几乎是屏住呼吸将它揭起来,一看另一面是一幅彩色帛画,上面画着月亮、太阳,主人与仆从,各种怪兽奇禽等。

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画,罕见的国宝。

这时,大家更加期待内棺里会不会有更轰动的发现。

1972年4月26日,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终于将棺盖打开了。

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塞满了鲜艳的丝织衣物,里面应该是一具尸体,整个尸体被包得像个蚕蛹一样。

丝织物糟朽得厉害,根本不能碰,现场的条件根本无法提取。

包裹尸体的丝绸

侯良等人决定,最好是把这些东西连同棺木一起往上运,然后到室内集中精力清理与保护。

最终,在长沙汽车电器厂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大吊篮,艰难而又安稳的吊了上来。

由于道路泥泞,还是上坡,车根本开不过来,最后还是近四十名大汉分列两头,硬生生抬着一点点的往坡下滑,这才抬上了车,送到了湖南省博物院。

清理技术工作随即开始,但是当他们的手摸到丝织品时,感觉像摸在豆腐上一样,丝织品已经精朽了,想要轻易解开根本不可能。

正在这时一股浓烈的酸腐味弥漫开了,所有的人赶紧用手帕捂住鼻子。

后来有人埋怨说:“宝贝没看着,手帕上的味三天都没洗尽。”

这是里面尸体散发的臭味。

北京专家决定在丝织品上划一个小方块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等以后丝织品清理出来了再将这个小口补上。

不料刀子一割,里面居然发出一种奇怪的吱吱声。

专家们心里咯噔一下,迅速收回了刀子。

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发出的声音,便没有轻举妄动。

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女尸身上的麻衣摩擦发出的声响。

解剖尸体

五、“挖了一个死人,害了一批活人,得罪了一批好人”

当时,棺内的整个包裹有一半被一种棕黄色的液体浸泡着。

5月1日,整个包裹物自棺中取出移置于木架上。

当时长沙天气已十分闷热,为了保存好尸体与文物,博物馆专门从冰厂买来冰块放置在包裹的四周和架子下面,使温度保持在12℃左右。

经过一周的努力,外层包裹的两层衾被、十八层衣服被揭开了,露出墓主尸体的头部和随身衣着,尸体没有腐烂。

死者眼珠脱出,口张开,舌稍挺出,全身润泽,肌肉组织还有弹性,全身关节大多都是可以活动的,而且内脏器官俱在,好像刚埋下去不久,根本不像一具历时两千多年的古尸。

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女尸。

国家文物局领导王冶秋知道后,非常兴奋,他认为两千年古尸不腐在世界上也无先例,非常宝贵,不论衣物、尸体都应当完整保存。

但是,靠冰块防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最终,古尸的防腐问题被湖南省医学院解决了,他们用酒精、甘油和福尔马林的混合液进行体内注射,外部泡福尔马林水,先后共进行了三次防腐处理。

出土了两千多年都不腐的古尸,这可是个大新闻,于是许多单位要求参观,博物馆挡都挡不住。

当时省里的某个领导也是大气,他说:“长沙一共才八十万人口,排队参观只消三、五个月就能看完!”

于是强令对外开放。

这样一来,哪还能挡得住,开放的第一天博物院大门玻璃就被挤破了。

以后几天,情况愈演愈烈,当时每天民警、民兵二百人都无法维持好秩序,从早上四点到晚上十二点,人流一直不断。

尽管如此,有些单位还是因为参观排不上号大为光火,打电话到博物馆骂了一通。

天天累的不行的博物馆人员看到这种情况,开玩笑的调侃道:“挖了一个死人,害了一批活人,得罪了一批好人”。

半个多月过去了,王冶秋来视察,看到这种混乱状况,大吃一惊,当即指示参观马上停止,保护文物。他回到北京后向周总理作了汇报。

周总理对省里随便让那么多人参观提出了严肃批评,并指示:“出土尸体和衣着、帛文非变质不可,应立即采取办法转移到冰室,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并指示此后古尸转入医学院保存,风波才平息下来了。

1972年11月,经周总理批准,由王冶秋主持在长沙召开西汉古尸解剖会议。

12月14日对古尸进行了病理解剖。

解剖后的尸体仍用甲醛溶液浸泡,移置于有机玻璃棺中,存放在地下8米处,避免了太阳光照,并安装了空调设备,温度保持在4℃-9℃。

内脏器官则分别保存在特制的有机玻璃瓶内的防腐液中。

1972年7月新华社播发了《长沙市郊出土一座两千一百多年前的古墓》的消息,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出一些重要照片,引起国内外的注目。

周总理提出将古尸保存200年的设想,并指示文物考古与有关科研部门搞好大协作,中央拨专款建设完善的库房。

如今,马王堆古尸已成为湖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同时也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她的保存年限一定会超出周总理提出的200年。

0 阅读:0

佳森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