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里的最强小户型:30㎡改出8间房,住下一家六口

36氪 2025-04-24 09:11:07

兴旺和美的家庭生活, 是许多中国人的向往。 一条拜访了两个特别的六口之家, 他们的居所都称得上“极致”: 一间小到30 ㎡,一间大至1000 ㎡, 但幸福都一样被恰到好处地安放。

30平装下4室1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北京二环内的“一间宅”, 面积只有 30㎡, 却被建筑师杨圣晨设计出了4间卧室、1间客厅、1个厨房和2个卫生间, 安顿下了一家6口人。屋子设计脱胎于原有的四合院,伸手就能摸到老宅的房梁与檩条,像一座迷你建筑博物馆; 还 “穿破”了原先的屋顶, 在露台可以俯瞰老城区的瓦海。“ 胡同和四合院正在消失,” 杨圣晨说,“我们在做的, 是一件挺有使命感的事。”

阿魏重现”土楼氛围“的1000㎡居所

而在福州的山脚下, 福建人阿巍在设计师董欣猛的帮助下, 将一栋1000㎡“危房”改造成土楼式的空间, 供一家六口人和两只狗一起居住。 房子内部被置入一个“核心筒”, 串联起整个家的垂直布局。 一、二楼完全开放, 连着花园、半开放咖啡厅、音乐工作室、茶室; 三、四层自住, 在房间里就能看到天空、湖水。 家中不设门禁,晚上也常常不关门, 朋友、邻居来去自由, 让儿时土楼中的“大家族”氛围完美重现。

30平胡同旧房改造,住下四室一厅、一家六口

“一间宅”是设计师杨圣晨做过的最小,也是最有挑战性的改造项目:在30平的空间里,做出4室1厅、1个厨房和2个卫生间。

屋子坐落在北京的二环以内,前身是一间老胡同的民房。侧边的整个山墙面没有任何窗户,采光极昏暗,通风也不好。“第一次进来,我感觉这里都不太适合人居住。” 杨圣晨说。

但屋主的需求很明确:他们一对夫妻,两个孩子,老人有时候也会过来一起照顾——这里要能住下横跨三代的6口人。

藏于胡同之中的一间宅,摄影:肖莹

尽管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里仍有一些特别之处吸引了杨圣晨,比如屋内暴露出来的举架、檩条,都是原有的木质结构,非常有年代感。于是,他最终决定接下这个项目。

这些独特元素,其实也是“一间宅”这个名字的来源。“传统建筑里,两个木结构'一跨'之间的空间,叫做一间。我们经常说的三间房,就是指一栋房屋,被‘四梁八柱’分成了三个开间。” 杨圣晨解释。

然而,这座房子只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间”。房屋的整个面宽只有三米,而进深有十米长。刨去走廊,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空间了。

檩条、横梁,都保持了老屋原有的状态

既然横向的摆不开,杨圣晨决定通过不同的纵向标高去设计:把所有大的、开放性的空间,比如客厅、厨房,留在中间悬空的位置。

他把客厅往上抬了一米多,形成室内外的高差。在客厅下方形成的空腔能解决两间卧室的住宿需求,同时还能做出一个卫生间,“处理手法有点像马赛公寓,” 杨圣晨告诉我们。

他希望把这里打造成对全家人来说最舒服的空间:小朋友学习、画画,还能摆下一架钢琴,日常也可以在这里练琴。

1952年落成的马赛公寓,柯布西耶在此打造了一座“垂直花园街区”,也启发了一间宅的设计

空间的立体感,是一间宅最大的特点之一

之前是劣势的采光,改造后反而成了“一间宅”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拆除了一部分不需要的墙体,以 玻璃、穿孔板等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替代后,空间内的光线变得恰到好处,既通透又轻薄。

此外,厨房顶部也用了玻璃做了一个“围合”,窗外可以看到瓦当和檩条,四合院风格的古建制式。

“所以我们也开玩笑说,这就是在做一个传统建筑的博物馆。” 杨圣晨说。

侧边山墙的开窗,打造了一处“光之角”

透明穿孔板打造的楼梯,串联起了房子的上下

走上透明的楼梯,就来到了两个小朋友的“地盘”。杨圣晨告诉我们,“一间宅”的很多尺度和设计理念,本身就是以小朋友为主的。有些空间成人进入可能需要低下头,但是小朋友不需要,他们在家到处疯跑也不会被撞到。

“北京有句老话,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种状态反而就是小朋友的天性,不愿意在一个小小的封闭的空间里生活,而是有一种原始的冲动,希望去冲破这个空间。”

所以杨圣晨索性把屋顶“捅破”,在最顶层做了一个露台,站在屋脊,能看到整个二环周围的瓦海,“就跟姜文拍的电影一样,上房揭瓦、在屋檐飞奔”。

通向阁楼的台阶,已经穿过了原先的屋顶

“小朋友的尺度”

80后的杨圣晨觉得自己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童年在平房度过的小孩了——推门就来到院子,在泥巴地里摸爬滚打,跑去胡同里来回蹿,都是很自然的场景。而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在钢筋混凝土的盒子里长大”,不管住得多豪华,他觉得“都少了点温度”。

通过“一间宅”这个作品,杨圣晨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之后,依然还能回到返璞归真的状态”:在“上房”的过程中,寻找、获得自己对天空、对室外、对自然的向往。

“这才是生活在四合院里最重要的东西。” 他说。

厨房顶上的透明天窗,抬头便是树木与飞鸟

除了能让小朋友更多在室外嬉戏,将自然融入生活空间本也是杨圣晨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中国人讲究二十四节气,寻求人本身和自然的联通。”

透过“一间宅”的天光,能感受到春雨、夏花、秋实、冬雪,整个四季的变化,这是住在高楼大厦里很难体验到的。

有一次杨圣晨来访,无意中抬头,发现天窗上趴了一只猫。“这种不经意的、出人意料的惊喜瞬间,是我觉得让一间宅很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没有门禁,一千平半开放的家重现“土楼式”生活

来自福建永定的 阿巍,从小在土楼长大。一栋土楼里住着一百多号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像一个庞大家族。带着这段难忘的成长记忆,2023年底,他和家人搬进了现在这个1000㎡的家,“可以把亲戚都聚过来,形成小时候土楼里一样的氛围”。

房子是2021年买下的。当时 阿巍发现 这栋房子的位置 很方便,边上有湖、福州的旗山山脉,还能实现自己让亲朋好友相聚的心愿,就 卖掉了城里的联排别墅,买下了这栋房子。 改造持续了一年多,整体费用约600万。

算上常来的父母,一家六口人带着两只小狗一起居住,晚上也不会关门,邻居可以随意进到花园里聊天,更像是一个社区型环境。

房子改造前

改造后,核心筒串联起室内不同的功能区

这栋空置了20年的房子原本算是一座“危房”:楼板沉降了,地梁裂开来了,十分破旧。阿巍把原始结构的隔墙、平面都打通,打造出一个洄游动线,让整个房子更加“透气”。

改造后,整栋房子被插入一个“核心筒”中轴,不仅串起了每一层的功能区,其中还藏着一部电梯,家里四个方向都可以看得到它。

主轴把布局展开的同时,阿巍还引入了“乐高”模块化的概念:在一、二楼中置入一个“蓝盒子模块”,串连起了下沉休闲区、音乐教室。阿巍的儿子很喜欢电影,一家四口经常会一起在这个区域看电影。

核心筒实现空间转换与功能区域之间的错落感

蓝色盒子空间连接一层户外和二层室内,洞口与核心筒的孔洞相互呼应;墙上的传声筒装置为室内增添趣味性

阿巍把整栋房子分成两部分:一楼二楼是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三楼四楼则属于住家的部分。 黑白灰作为基调,点缀一些原木的颜色,地面则使用微水泥,耐用、耐刮。不少家具,桌子、凳子都是 阿巍自己动手做的。

一楼原本是一个车库,被改成了半开放式咖啡厅,连着花园和茶室,邻居、朋友都随时可以来坐坐,一起聊天。

二楼有餐厨空间和家庭学堂, 阿巍和家人经常一起下厨、聚餐。

“家庭学堂”是沿用了以前土楼的概念,阿巍的女儿在那里拉大提琴。周末的时候,家族里的一些小孩子也会来,女儿会教他们读半个小时书。

车库咖啡厅内原始的混凝土裸柱与金属台面穿插,形成咖啡制作操作平台;墙面洞洞板上可以放置各种配件工具,同时也是展示区

女儿在家庭学堂拉大提琴

三楼四楼是相对私密安静的空间,有起居室、电竞房、阁楼。

“核心筒”边上则有很多留白,像一个小社区,可以成为儿子的小伙伴来写功课、一起玩耍的地方。阁楼上还做了一个练琴的空间,坐在这里也看着天空、湖水,享受独处。

“在这个地方自然本身就是主角。” 阿巍做了50扇窗,并把很多窗户扩大,“把外面的景借过来”,让视线没有界限。同时,为了节能,还做了一个负压系统,夏天用电最高峰的时候费用也不超过2000块钱,冬天就是几百块钱,房间的保温性很好。

阁楼重新组织结构,形成环绕核心筒的动线,楼板挖空装绳网

楼上为居家功能区,以温馨、柔和的氛围为主,整体为米色调,地面铺设木地板

横向长窗与建筑外观的突出窗框,形成了特定视觉范围,不论哪里都是最佳观赏位置

阿巍告诉我们,这个家从决定买下到改造,都是由家庭成员一起决定的,包括17岁的女儿和14岁的儿子。很多房子的设计是以大人的需求为主,小孩子的喜好更多是附属,“但在我们家,小朋友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比如买房子的资金成本,交给孩子们去讨论计算;空间的设计结构,由小朋友主持家庭会议,有需求就自己去跟设计师探讨;孩子们还会自己做思维导图,轮流总结。

儿子要做电竞房玩电脑游戏, 阿巍就让他“自己倒腾”;女儿有时候去追星,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夫妻俩就给她出谋划策。“孩子能做什么需要自己去发掘,我们多提供一些可能性给他们。”

一家四口还会一起去上国学课。 阿巍说,“我觉得我的爱人,我的女儿、儿子,他们就是我的同学,我会把小朋友当作partner。”

夫妻二人在卧室颂钵

家人、朋友们在半开放咖啡厅聊天

阿巍希望这个家每年都可以“动”,随着需求变化,保留多样的扩展性。

对他来说,搬到这里的一年,是一个不断地融合冲突的过程。以前的他日程安排精确到分钟,节奏极快,跟他人相处也是如此。搬家后,“不会像琴弦一样把自己绷那么紧”,更放松了。

改造过程中, 阿巍跟设计师回到自己的老家找灵感,在小溪流里捡石头,山上画房子草图,“核心筒”、院子里的篝火,都是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

阿巍希望,再过十几二十年,当自己老了,“ 孙子跟孙女在花园里面玩,能跟小的年代连接在一块”。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