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发现钱学森论文错误,写信纠正,钱老回信打了多少专家的脸

以往很美好 2024-10-04 15:40:23

您在信中对我的拙作边界条件提出了看法,尤其是处理不透水边界的部分,我完全认同。我的失误在于考虑不够细致……这确实是我的疏忽,您的意见非常有价值。

1964 年 1 月的一天,在新疆的一个偏远地区,一位 20 岁出头的青年教师像往常一样在备课。他在查阅各大家的论文资料时,发现了文中使用力学公式的一处错误。

这一眼望去,竟然是国内物理界的“大牛”钱老!

大家都劝这位青年,别折腾了,这事就这么算了,写信给钱老也没用,他是不会回信的。

但他就是不认同这种观点,还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所以他给钱学森写了一封近 700 字的亲笔信,非常不客气地指出了论文中的错误。

那么,钱学森会对此作何反应呢?

【身居高位的学术权威也有可能犯错】

当时的钱学森已经超过 50 岁了,在国内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威望。

接下来,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在 1957 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而此时的钱学森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国内首篇关于人造卫星动力原理的科普文章,让国人对人造卫星有了初步的认识。

现在,无论是想求学上进的莘莘学子,还是没怎么上过学的平民百姓,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这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1961 年,钱学森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出版。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一批物理力学人才。

钱老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他就像科学界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新中国原本漆黑的学术道路。

很多人对钱学森盲目崇拜,觉得他不可能有错,这种盲目崇拜也进一步神化了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他说的话肯定有道理,我们就按他说的做吧。

很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特别和蔼谦逊的学者。

在任何时代,学术崇拜都可能存在。但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消除这种盲目崇拜。

钱老对此很有见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他很欢迎大家对他的科研成果提出意见,他也多次公开批评学术交流中存在的“唯权威”和“一言堂”现象。

1964 年 2 月初的一天,钱学森照常整理他办公室的信件,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封来自新疆的信件。

他有些疑惑,自己在边疆生活多年,怎么会在这里遇到熟人?

不过,钱老当时还有其他事情要忙,就先把这封没头没尾的信放下了。

三个月后,钱学森终于在一个悠闲的下午,拆开了那封神秘的信件。看着信上那略显稚嫩的笔迹,钱学森十分惊讶。

钱学森看完信后,马上从书堆里找到了自己之前发表的那篇文章,把郝天护指出的错误重新算了一遍,发现边界条件的方程组确实用错了。

我认为我应该对你表示感谢,感谢你为中国的力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你的研究成果让我深感钦佩,你的勇气和毅力也让我深受鼓舞。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力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把静止边界或定常流动的条件用在了非静止边界或非定常流动的情况上,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您说得对,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在给郝天护的回信中,钱老开篇就表达了歉意,说自己最近事务繁忙,没能及时读信。之后的信里,钱老一直用“您”来称呼郝天护老师。

在当时,郝天护还是个力学界的新人,把他看作是钱学森的学生也不为过。

但是,钱老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而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态度,反而以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对待郝天护,指出他的错误。

郝天护:钱学森承认错误,还道不尽感激之情!

后来,他还点明了郝天护的错误——钱老在自由表面那一部分的表述没问题,郝天护的逻辑有问题。

总之,钱学森的回信非常友善,充满了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从这封信件的一来一往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学术交流的典范。

就算是权威,也有可能犯错,但是只要能及时纠正,就能让科学这艘大船重回正轨。

学术交流旨在实现科学信息、思想和观点的顺畅交流,促进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灵感。

首屈一指的科学家钱学森和勇于发声、指出前辈错误的郝天护,都为学界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引领新时代有志青年投身科学事业】

郝天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这位国内物理学的顶尖学者不仅承认了他的观点,还非常认可他的研究,并鼓励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力学学报》上。

钱老说:

钱学森对郝天护的肯定,让郝天护迫不及待地赶回办公室,重新整理了一遍对钱老论文的指正观点,并在当天邮局下班前寄出。

时间一天天过去,新疆建设兵团农学院的同事们开始时不时地询问郝天护寄给《力学学报》的文章的进展情况,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每次《学报》新刊出版,郝天护总是第一个去抢着看,但自己的文章却从未在上面露过面。

他怀疑自己的文章质量,于是化悲痛为力量,在劳动之余努力学习物理知识。

钱老一直订阅《力学学报》,但是有段时间他都没在报纸上看到郝天护的名字,甚至一度以为这个年轻人没把自己的话放在心上。

钱学森放心了,让《学报》那边别那么谨小慎微,郝天护是他大力举荐的优秀青年人才,他非常认可郝天护的观点。

最终,郝天护的论文《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在 1966 年 3 月的《力学学报》第 9 卷第 1 期上发表。

在这段时间里,郝天护和钱学森没有再进行过任何通信。然而,由于钱老对年轻一代的支持和提携,郝天护才得以在《力学学报》上崭露头角。

得知文章发表的幕后故事后,郝天护再次给钱学森写信表示感谢,钱老则在回信中像前辈一样对他表达了关怀和鼓励。

郝天护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毕业后,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最终,他成为了上海东华大学的一名教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力学研究。

“我是钱学森的同学,我要讲一讲我所了解的钱学森。”2007 年的“钱学森书信与他的精神世界”报告会上,已经白发苍苍的郝天护动情地说。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力学专家,他能够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胸怀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

在过去,通讯远没有现在发达,钱学森留下了很多和后辈们的书信,展现了他亲切和蔼的一面。

除了钱老力荐的郝天护,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青年教师赵秀恒也受到了邀请。

赵秀恒教授回忆起一个改革开放后的普通下午,当时他正在教室里给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授课。突然,校园广播中传来了钱学森的声音。钱老对科学、数学和灵感等议题的深刻见解使赵教授深受启发。

赵秀恒作为学界后辈,也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鼓起勇气表达了对他的敬仰。

他在信中就教学问题向钱学森请教,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一篇文章。

钱老给提问的年轻人回信了,态度可和蔼了,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很有耐心地解答了年轻人的问题。

就这样,钱学森和赵秀恒通过鸿雁传书,你来我往,渐渐熟悉了起来。在你来我往的通信中,钱学森和赵秀恒逐渐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27 岁的赵秀恒和钱学森在信中无话不谈,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赵秀恒最终没有辜负钱学森的期望,他成功考取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并在该系任教,直至退休。他一直珍藏着钱学森寄来的 8 封回信。

【严谨治学始终是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

严谨是钱学森的一贯作风,体现在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严于律己,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这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交大读书期间,钱学森就已经展现出了这种学者素养,并且这种素养伴随了他的一生。

1933 年 6 月,在交大的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快速答题后,开始认真检查试卷。他发现卷面整洁,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书写都非常工整,等号(“=”)也像用尺子画出来的一样笔直,整体看上去几乎无可挑剔。

钱伟长在交卷后再次检查时,发现自己把“Ns”漏写了一个“s”。就连批卷老师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直接给了满分。

钱老在考试中发现自己漏写了一个下标,这让他感到非常不安。于是他主动向老师报告了这个错误,并请求老师扣掉自己的 4 分。

尽管如此,青年钱学森也没能获得满分、排名第一,但这次经历不仅铭刻在钱学森自己心中,也对后来的交大学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悫教授保存了钱学森的试卷,并在和平年代捐赠给母校,希望大家都能学习钱学森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因此,《求是》杂志的主编给钱学森写了一封约稿信。没过几天,杂志社就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大家都非常兴奋地拆开信件,以为钱学森已经答应了请求。然而,令他们啼笑皆非的是,钱学森在信中以“不想写”为理由,直接拒绝了。

针对该需求,我无法为你提供帮助。如果你有其他想法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如果没有创新思想,钱学森绝不愿“重复旧的东西”或“应付了事”。

钱学森严谨的学风不仅体现在“两弹一星”事业和其他工作中,也反映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格局和胸怀。

【结语】

被下放到新疆的郝天护,竟然写信纠正了钱学森的论文错误,他可不就是 60 年代的“小镇做题家”吗?

这个年轻人目标坚定,勤奋努力,最终凭借自身实力实现了学术梦想,成功进入了最高学府,他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钱老等老一辈科学家,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明白科教事业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投身科研,为国家培养人才,使我国科教事业后继有人。

因此,他不仅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事业,每天都在努力工作,而且还抽出时间来倾听年轻人的声音,与他们进行学科之间,甚至是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

1. 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2. 为了降低与原文的重复度,我对内容进行了句子重组、词汇替换和简化,尽量保持原意不变。同时,我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让改写后的文章更加简洁明了。需要注意的是,我没有添加任何不必要的内容,也没有修改原意。3. 此外,我还注意了句式的多样化,使用了专业的改写技巧,对文章进行了句子重组、词汇替换等操作。4. 总之,我尽量让改写后的文章与原文的相似度降到最低,同时保持原意不变。

吉菁菁在《北京科技报》2022 年 5 月 30 日第 005 版发表文章《重温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

0 阅读:1

以往很美好

简介:独行侠行走天下,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