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味精是许多家庭烹饪时常用的调味品,它能让菜肴的味道更加鲜美。然而,近年来,关于“味精吃多了会致癌”的传言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让不少人心生担忧,甚至有人因此减少了味精的使用,或者选择用鸡精等其他调味品来代替。
那么,味精真的会致癌吗?长期吃味精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害?鸡精和味精相比,哪个危害更大呢?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的调味品。它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让我们的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网传关于味精加热后可能产生的焦谷氨酸钠,称其具有毒性和致癌性。但是,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焦谷氨酸钠致癌的确切证据。而且,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癌症机构发布的致癌物质清单中,均未将焦谷氨酸钠列为致癌物质。
1973年,联合国食品法规委员会将谷氨酸钠列为推荐食品添加剂的A类,即安全类别。此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也将谷氨酸钠划为“公认安全”的范围内。这些权威机构的认证,进一步证明了味精的安全性。
当然,对于部分人群来说,过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头痛、乏力等。这主要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元素,而过量摄入钠可能导致一些敏感人群出现过敏反应。因此,虽然味精本身不会致癌,但我们在使用时还是要注意适量原则。

在探讨长期吃味精对身体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味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谷氨酸钠在人体内会被分解为谷氨酸和钠离子。
谷氨酸是人体的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它在人体内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如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等。而钠离子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电解质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对这些物质的代谢是有一定调节机制的。
然而,过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对某些人群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或肾脏功能不全的人群来说,由于味精中含有钠,过量摄入可能会加重血压控制或肾脏负担。此外,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对某些人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引起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这可能与个体对谷氨酸的敏感性有关。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不良反应并非普遍现象,且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
鸡精和味精,哪个危害大?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主要成分是盐、味精和麦芽糊精等,一些高品质的鸡精可能会加入鸡肉粉或者其他肉类提取物。
鸡精的味道之所以更加鲜美,主要还是味精在发挥作用。所以,两者都是安全的,吃味精还是吃鸡精,主要看个人喜好,并没有哪个更有营养或哪个对人体的害处更小的说法。
不过,由于鸡精中含有盐分,所以在使用鸡精时,也需要适量控制,避免过量摄入盐分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虽然味精和鸡精在正常使用量下是安全的,但在厨房里,确实有一些调味品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以下两种调味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高盐调味品: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如果摄入过量,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溃疡、萎缩等病变,增加胃癌的发生可能。因此,在使用含盐量高或含亚硝酸盐的调味品时,要注意控制用量,不要超过每天的推荐摄入量。
2. 含糖量高的调味品:糖分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因此,在使用含糖量高的调味品时,如酱油、蚝油、番茄酱等,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选择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纤维素,戒烟限酒,保持适度的运动,都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