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494)“利人”与“利己”

小高语文在线 2024-11-17 11:14:4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一、整体立意方向

材料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读书人的思想境界与表现,从曾子的弘道担当、杜甫的忧民情怀到当代部分大学生被指为 “精致利己主义者” 的现象,立意可从剖析传统士人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转变的原因与影响、思考如何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读书人的精神品质以重塑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揭示时代变迁中读书人的精神传承与断裂问题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

二、具体立意角度

传统士人精神:担当与情怀的光辉典范:阐述曾子所代表的传统士人秉持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信念,将弘扬仁道视为终身使命,这种担当精神体现了对道德理想的坚守与追求,是读书人在社会中应承担责任的高度自觉。杜甫虽身处困境,却心怀天下寒士,发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呼喊,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其超越个人苦难,心系苍生福祉的境界,是传统士人精神在文学与现实关怀中的生动彰显。这些传统士人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后世读书人树立了崇高的标杆,在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无数人为了理想、为了百姓而不懈努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之变:精致利己主义的剖析与反思:分析当代部分大学生被形容为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出在市场经济浪潮、社会竞争压力以及多元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取,将知识与能力单纯作为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在言行中以自我为中心,缺失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他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道路上,忽视了道德修养与社会担当的培养,这不仅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在精神层面趋于狭隘与浅薄,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文化的传承创新带来了挑战,如可能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公益事业参与度不足、社会凝聚力下降等问题,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价值观导向的深刻反思。精神传承与重塑:当代青年的使命与路径:探讨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当代青年应传承传统士人精神,重塑正确价值观的使命与途径。当代青年需从传统士人精神中汲取营养,如学习曾子的担当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像杜甫一样胸怀天下,增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在教育层面,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也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正能量事迹、弘扬传统美德等方式,激励青年追求高尚精神境界。同时,青年自身要提高自我认知与修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成长,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不忘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立意升华点

指出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读书人的精神风貌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传统士人精神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当代青年摆脱精致利己主义的束缚,重拾担当与情怀,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品质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彰显对时代精神走向与青年责任担当的深刻洞察与积极践行。

【参考范文】:

《士者担当:从历史回响到当代反思》

穿越历史的长河,曾子的教诲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是两千四百多年前对读书人的庄重期许,那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紧密相连的担当精神,是对 “仁” 这一崇高道德理想的执着坚守。

曾子所处的时代,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他深知读书人的责任重大。“弘毅” 二字,不仅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是对精神意志的磨砺。读书人需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世间万象;需有坚毅的毅力,能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以 “仁” 为己任,意味着要将关爱他人、推行仁政、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种使命没有尽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为之努力奋斗。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虽四处碰壁,却始终不改初心,正是这种士者担当的生动写照。

时光流转,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在自身困顿潦倒之际,仍心系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声呐喊,穿透历史的风雨,至今仍震撼人心。杜甫一生漂泊,历经安史之乱,目睹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他自己身处茅屋,却能推己及人,想到天下还有无数寒士在风雨中飘摇。他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抒发,是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是对理想社会的热切期盼。他用自己的笔触,践行着读书人的担当,虽不能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但却在文学的天地里,为天下寒士发声,为正义与公平呐喊。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当下,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的忧虑却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头。他指出当代大学生中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象。这些知识青年,拥有高智商和丰富学识,本应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浪潮中迷失了方向。他们把个人利益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为他人做事都要权衡利弊,计算得失,如同商人对待投资一般。在大学校园里,有些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是出于对兴趣的热爱或对他人的帮助,而是为了积累个人的履历;选择课程不是基于对知识的渴望,而是考虑是否对未来的就业有直接帮助。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社会竞争压力大、价值观多元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个人内心的精神支柱的缺失。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当代大学生与传统士人的担当精神渐行渐远?是现代社会过于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还是教育体系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亦或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在当今时代,我们呼唤传统士者担当精神的回归。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通过宣传正能量的事迹,弘扬传统美德,让年轻人明白,除了个人利益,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值得他们去奋斗。教育部门应改革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将品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家庭也应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从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

当代大学生更应自我反思,重拾经典,从曾子、杜甫等先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追求个人梦想的道路上,不忘关注社会的需求,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福祉紧密相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让士者担当精神在当代重新焕发光彩,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希望与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传承与失落:读书人的精神轨迹》

在历史的星空中,读书人的精神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不同的时代。从曾子对读书人的砥砺劝勉,到杜甫于困厄中的济世情怀,再到当代大学生引发的深刻忧虑,这其间既有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也有令人揪心的失落与偏离。

曾子承孔子之思想,提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彼时,社会动荡不安,秩序亟待重建。曾子深知,读书人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气、传播道德规范的重任。“弘毅” 要求读书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广阔豁达的胸怀,因为他们所追求的 “仁” 道,并非易事。这一理念犹如一盏明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无数读书人指明了方向。他们或聚徒讲学,传播仁爱思想;或投身政治,试图以仁政改变社会。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精神脊梁,代代相传。

杜甫,这位唐代的伟大儒生,身处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尽管自身生活困顿不堪,甚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他的目光从未局限于个人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一呼号,道出了他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同情与关爱。他的诗作,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也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尽情抒发。杜甫用自己的笔,为那些在战乱中受苦受难的百姓呐喊,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呼吁。他继承了曾子等先辈的精神衣钵,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文学的天地里,践行着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

然而,岁月流转至当代,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的话语却如一声警钟,打破了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美好期许。他所描述的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代部分知识青年在精神追求上的严重偏差。这些大学生,凭借着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学识,本应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他们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一己之私展开。他们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处处计算得失,把为他人做事当作一种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如同精明的商人在市场中权衡投资利弊。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代社会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层出不穷。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功利化思潮的影响,逐渐迷失了传统读书人的精神方向。教育体系中,过于注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培养不够重视。家庭环境中,一些家长过度强调孩子的个人成就和物质回报,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滋养和价值观的引导。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狭隘与浅薄。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绝望,传承千年的读书人的精神火种并未熄灭。在当今社会,仍有许多青年学子坚守着初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传统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当代社会的希望之光。

为了重拾读书人的担当精神,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人文教育,开设更多的传统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传统精神的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庭要注重品德教育,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多读经典著作,从先辈的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自觉抵制功利主义的诱惑,以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投身于社会建设的大潮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读书人的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弘扬,让这条精神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照亮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道路。

《读书人的精神蜕变:历史镜鉴与当代省思》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读书人的精神风貌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从曾子对士人的崇高要求,到杜甫困窘中的伟大情怀,再到当代大学生令人担忧的现状,这一历程犹如一部精神蜕变的史诗,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深刻省思。

曾子的话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犹如洪钟巨响,回荡在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天空。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时代,曾子深知,士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毅” 所蕴含的是一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是面对重重困难时的不屈不挠。他们以 “仁” 为目标,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追求,意味着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维护社会和谐。这种担当精神,使得无数读书人在历史的舞台上,或著书立说,传播思想;或出仕为官,造福百姓。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将一生奉献给了对 “仁” 道的践行,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时光流转,杜甫这位饱经沧桑的儒生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中。他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自身遭遇了无数的苦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然而,他的精神境界却超越了个人的不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一豪迈而深情的诗句,展现出他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望。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他忧国忧民精神的载体。他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苦难,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为百姓谋求福祉。杜甫继承和发扬了曾子所倡导的士人的担当精神,在困境中坚守着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然而,当我们审视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时,却不禁黯然神伤。钱理群先生所指出的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象,如同一股暗流,侵蚀着当代知识青年的精神家园。这些大学生,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培养下,拥有了较高的智商和丰富的学识。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在他们的眼中,个人利益成为了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选择学业方向、参与社团活动,还是与人交往互动,都以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利益为衡量标准。他们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自己谋取好处,而对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责任则漠不关心。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当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导向的偏差。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方面,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大学教育也未能完全摆脱功利化的倾向,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往往侧重于实用性和就业前景,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培养不足。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常常过分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回报,缺乏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引导。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必须以史为鉴,从传统读书人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开设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家庭要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修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需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努力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读书人的精神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创新,让当代大学生走出精神蜕变的困境,重拾那份曾经熠熠生辉的精神担当,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传统士人精神到当代青年走向:反思与重塑》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传统士人精神曾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然而,时过境迁,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却引发了诸多思考与忧虑。从曾子对读书人的殷切期望,到杜甫在困境中的济世高歌,再到当代大学生被指为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其中的精神传承与断裂,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与积极重塑。

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传承并发扬了儒家的思想精髓,提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在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秩序混乱,道德观念面临挑战。曾子认为,士人应具备弘大的志向和坚毅的品质,因为他们肩负着推行仁道的重任。这一重任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士人要以天下为己任,将 “仁” 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直至生命的终结。在历史的进程中,众多士人遵循着这一理念,或奔走呼号,倡导仁义道德;或身体力行,践行仁爱之举。他们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甫,这位唐代的伟大诗人,虽身为儒生,却在乱世中历经磨难。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困苦不堪,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千古名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杜甫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公。他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情况下,依然心系天下寒士,渴望为他们提供庇护,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的这种精神,是传统士人精神在文学领域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曾子所倡导的以仁为己任的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他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却让我们忧心忡忡。钱理群先生指出,当代知识青年正越来越多地成为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智商和丰富的学识,本应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但他们在行为上却表现出强烈的利己主义倾向,将个人利益作为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他们在选择专业、参加活动、与人交往等方面,都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出发点。例如,在选择社团活动时,他们更多地考虑该活动能否为自己的简历增添光彩,而不是出于对兴趣的热爱或对他人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关注那些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养。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思想观念也影响到了大学生。此外,现代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的问题。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家庭环境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

为了重塑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开设专门的课程,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的研读,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士人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感,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其次,家庭要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反思自己的行为,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关注社会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传统士人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让当代青年走出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的困境,走向充满希望和担当的未来。

0 阅读:1

小高语文在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