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马斯克

游戏火线 2025-01-21 05:39:19

图:美国凯撒副帝-马斯克(AI)

做事的逻辑分两种。

一种是正逻辑,埋头做事,专注于创造价值。正逻辑信奉者认为,把事做好,把价值推高,命运自有回报。

一种是反逻辑,喜欢绕过【价值】去达成目的。反逻辑的方法论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去考虑价值,反正胜者为王。

比如要向市场推出一款新品,正逻辑的人会思考这个产品的品质是不是足够好,它能为用户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反逻辑的人,则会优先考虑四处散发广告,即使知道产品或许还有缺陷,可只要钱到手了,一切就无所谓了。

就拿做游戏来说,正逻辑的团队会优先思考如何把游戏做好。就像游戏科学在面对互联网上汹涌的流量时,依然选择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做好《黑神话:悟空》上,他们坚信市场最终要用产品说话,产品质量足够高,玩家自会支持。

而反逻辑的团队,则擅长把广告做得比游戏本身还精彩,以【骗】用户进来为核心技术,张口闭口都是概念、流量,心里想着赚快钱,眼里看谁都是韭菜。

不幸的是,持有正逻辑的人往往不被人所理解,甚至被世人称为“傻子”——他们往往要比持有反逻辑的人付出更多,却常常没有反逻辑行事赚钱快。

而幸运的是,持有正逻辑的人往往会赢下最终的命运赌局,比如,埃隆·马斯克。

“傻人”马斯克

在十年前央视《对话》栏目上,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对着马斯克夸夸其谈,说自己如何靠广告赚得盆满钵满。而当话筒传到马斯克手中,马斯克则是摆出严肃的表情,认真地讲其将科技视为公司的核心,讲其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

马斯克的核心观点是,只要产品足够优秀,就不会缺少用户。

杨元庆听罢只是轻蔑一笑,边夸耀自己卖了多少台设备,边揶揄道:”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靠广告活着。“

在一片阴阳怪气中,台上的马斯克凝重,未做反驳。

或许这样的场景将他拉回到了学生时代。那是无数个被冷眼相待的下午,瘦小的马斯克在学校中显得格格不入,同学们会在马斯克身旁会让大喊大叫——他们殴打马斯克,警告一切与马斯克走得近的同龄人。

被霸凌的原因无他,因为他太弱小,因为他总是格格不入。在青春期的同龄男性谈论女性身体和校园势力时,马斯克思考的是【如何将拯救人类】。

“人类必须找到更加清洁的能源,或者建造宇宙飞船去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马斯克身边的人发现,这个瘦小,总是被欺负的,看上去散发着弱者气息的孩子,学东西很快。在玩乐是同龄人日常的时候,马斯克的日常则是每天10小时的读书。只是他总是忽然陷入发呆状态,眼神呆滞地望向远方。

马斯克的母亲知道,此时的他已经进入另一个世界,也许他在设计新型的科技,也许他在幻想关于人类和宇宙,正义与邪恶。

然而其他人不这么想,在他们眼中,马斯克就是那种别人给他小抄,马斯克都不会作弊的怪人。

“怪胎,弱者,傻子,书呆子。"

在转入比勒陀利亚男子高中之前,马斯克的耳边充斥着这样的声音。或许马斯克也迷茫过,他不过是善于思考,不过是想踏实做事,为什么就要被排斥?但他也逐渐习惯,并且学会了如何在一片否定中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比勒陀利亚男子高中的学生们都是准备申请牛津和剑桥的高材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和马斯克更加同频。尽管在听到马斯克发表想要尝试取消银行营业网点,并让银行体系实现无纸化运作时,这里的学生们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他们会礼貌地对马斯克讲,这棒极了。

马斯克收到的是鼓励,而不再是拳头。

时间回到节目上,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在最后甩给马斯克一句“多和联想合作。”

马斯克并未反驳,他只是保持着凝重的表情。或许正是童年的不幸经历让马斯克明白,没有必要与杨元庆继续解释自己的看法,就像没有必要在同学的拳头下解释,自己不是怪胎,不是傻子,只是担忧人类的未来。

十年之后,特斯拉的市值已经是联想的约50倍,而联想的业务却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曾经的优势。

至于马斯克本人,他是将唐纳德特朗普推上美国总统宝座的“一字并肩王”,是手握特斯拉和Space X的硅谷钢铁侠。

没有人想要知道曾经霸凌马斯克的同学现在在做些什么,互联网上都把在揶揄马斯克的杨元庆当成笑话。

马斯克面对杨元庆的沉默不是“认怂”,而是没必要。

“狂人”马斯克

人们熟知马斯克,往往是在他近乎“狂人”的创业故事中。

“工作狂”很难准确地形容马斯克,因为“工作狂”是需要睡眠的。

马斯克能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事项,保持着全神贯注的状态,不眠得连续工作好几天。

在阅读马斯克的创业经历时,一部分人会认为马斯克简直是疯子,另一部分则会怀疑材料的真实性。

但对于接近马斯克的人而言,这一切都合情合理。

因为马斯克的工作动力不来自薪水,而来自于对价值的追求。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好的事情,人类史也是一部同类相残的血泪史。

有的人开着豪车,浪费着食物,而有的人则被饿死。

有的人控制着媒体,在背后操控着的一切,而有的人却没有自由上网的权利。

人们还在忍受那些劣质的产品,而科技明明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地球越来越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

无数的使命压在马斯克身上,而人类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

对于马斯克而言,他只能快一点,再快一点,用有限的生命去尝试解决问题。

“当扎克伯格希望帮助你分享宝宝照片的时候,马斯克则是希望将人类从自我毁灭和意外灾难中拯救出来。”

于是在外人看来,马斯克陷入了疯狂,他一边推出新能源汽车,一边又在制造火箭,他说他要使人类成为星际物种,让人类文明获得百万年的延续。

马斯克看上去永远不会累,但血肉之躯怎么可能不会累?

“就像是在嚼着玻璃,凝视死亡的深渊。”

“正人”马斯克

作为工作狂人的马斯克,却意外地喜欢电子游戏。

曾经的马斯克也是一位游戏开发者,13岁的他制作了一款射击游戏《Blaster》,并以500美元卖给了《PC and Office Technology》杂志。

成年后的马斯克也短暂进入过游戏行业,但他最终因为更远大的理想放弃了这条路。

尽管如此,马斯克依然还是一名游戏热爱者。他在疯狂的工作之余,也会畅快地打电子游戏,并在推特上分享它们。

有时候马斯克会对游戏的热爱会相当“直给”,比如在玩过《黑神话:悟空》后,还会在赞美之余将游戏中悟空的脸换成了自己的。

他喜欢《黑神话:悟空》,或许马斯克通过了这款“非政治正确”游戏,看到了游戏科学,也看到了他自己。

马斯克非常讨厌政治正确,在马斯克看来,这些东西除了把游戏角色弄得很丑,还要耗费大量的经费之外,无关乎游戏品质。

没错,政治正确确实能得到DEI人士的好感,甚至获得一众媒体的好评,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

但是,它们和游戏品质有关系吗?

没有。

马斯克一直在践行第一性原理,而这个原理套在游戏上就是,游戏要好玩。

这也许是马斯克会喜欢《黑神话:悟空》的原因,一方面是游戏科学团队面对DEI勒索绝不低头妥协;另一方面则是持有正逻辑的人本身就会互相吸引。

B站UP主芒果冰曾在他的游戏解析视频中透露,游戏科学是一支相当务实的团队,他们在采访中从来不会去讲浮夸的概念,而是从游戏本身出发,去聊具体的问题解决,去思考如何把游戏做出来,做得更好。

恐怕马斯克也发现,游戏正如世界上的其他事情一样糟糕。

玩家们在期盼好的游戏,而游戏公司却在政治正确。

媒体们收下了黑心钱,去为了DEI摇旗呐喊。

公正,平等的口号之下,是无关乎游戏质量的交易。

每一年,玩家们满怀着希望,用着自己辛勤工作赚来的碎银,去换着那些质量堪忧的游戏产品。他们在马斯克的X上抱怨,而游戏公司回应他们的只有控评,甚至网暴。

游戏的世界,不该是这样。

于是马斯克又一次站了出来。

1月15日,马斯克发表推特称:““电子游戏旨让玩家沉浸在充满兴奋与创意的另一个现实中,并与朋友一起享受乐趣。而加入现代政治的废话,只会破坏这种氛围。”

马斯克不是说说而已,他已经宣布过旗下的xAI将成立工作室,发誓要让游戏再次伟大。

只不过这一次,马斯克并不孤单。

没有学生时代的拳头,没有商界大佬的嘲笑,没有外人眼中的疯狂,游戏玩家们为他点赞,而更多游戏公司也开始专注游戏的高质量。

那些持有反逻辑的人,正在颤抖。

在全球游戏玩家的振臂齐呼下,马斯克杀向了又一个水深火热的领域。

这一次,动力依然来自“为了全人类”。

结语:

抖音上流传着雷军造车的段子:小米汽车烧了130亿,结果小米汽车卖爆了,其他车厂更多的钱结果差点倒闭,这是怎么回事?因为雷军造车招的是技术人员,以研发为中心,亲自带着他们冲锋。

而友商们则是忙着网罗销售高管,忙着内部斗争,忙着中饱私囊,忙着做各种各样的营销。

这个段子也许存在片面,夸张之处,但它能流传,也正说明人民群众对正逻辑的方法论,对埋头做实事的肯定与赞誉。

更重要的是,段子确实是符合现实逻辑的,因为马斯克就做到了。

根据全球股票研究公司(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当年的报告,特斯拉每辆车的广告费用仅有6美元,这一数字甚至不到通用凯迪拉克,丰田雷克萨斯的1%。

美国的学者认为,马斯克改变了营销,他创立了一种基于CEO个人魅力的病毒营销方式。

实际上,这只是马斯克将大量的时间,经历,资源用在改善产品上的结果。马斯克相信,只要帮用户解决更多问题,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那么市场自然会倾斜于他。

他不需要跳出来强调自己的东西有多么好,不需要每年花上几十亿美元去轰炸别人的大脑,只要专注把东西做好,仅此而已。

如果要说还有什么的话,就是不要像那些商界大佬一样高高在上,而是率直平等地与用户去交流。

马斯克赌对了。

火箭已然升天,特斯拉正在奔跑,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背后,站着这位真正的钢铁侠。

未来属于马斯克,属于那些坚持正逻辑,真正做事的人。

文章参考:

McNab, Chris. Elon Musk: Innovator, Entrepreneur and Visionary. London: Amber Books, 2019. Print.

Vance, Ashlee. 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 New York: Ecco, 2015. Print.

内容合作及转载开白Vx:tsunamikm

商务合作Vx:zhizuen95

0 阅读:0
游戏火线

游戏火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