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这个源远流长的节日,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史书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名字来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对时令的细致观察。《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万物生长,气温适宜,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农耕的节气,更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它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这种习俗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家族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而在清明节这一天,饮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不同,清明节各地的清明饮食各有偏好,内涵也更加丰富。地域性的饮食差异,既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反映了各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但是有3样食物是要吃的,正如民间俗语说,“清明吃3样,健康又绵长”,清明快到了,记得提前备好!
1: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咬一口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青团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地区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
青团
准备糯米粉、小麦淀粉、糖粉、青艾汁、食用油、开水以及豆沙馅等食材。
将糯米粉、糖粉、小麦淀粉倒入容器中搅拌均匀后,倒入食用油和青艾汁再次搅拌。接着,倒入100度的沸水,充分搅拌后,将面团揉到无颗粒状态,然后静置5至6分钟。
之后,将面团和豆沙馅各等分成小份圆团,将小面团在手心中摊平,包入豆沙馅料后,收口轻轻滚圆,放入蒸笼。当锅中水烧开后,放上蒸笼蒸制12分钟。青团蒸熟后,趁热在表面上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再包上保鲜膜冷却后即可食用。
此外,青团的制作还有一些变种。例如,有些地方采用浆麦草、青艾汁或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以豆沙为馅。在馅心上,除了豆沙,还可以用枣子去核切成细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或者采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枣泥、玫瑰等其它馅料的。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放入一小块糖猪油,使得青团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压舌生香,其味醇美。
2:馓子。在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馓子
准备500克面粉、5克盐、适量的食用油以及清水。
将面粉、盐和食用油放入一个容器中,逐渐加入清水,边加边搅拌,直至形成絮状。然后,用手将面絮揉成柔软光滑的面团。
接下来,将面团擀开,两面都均匀地抹上食用油,然后放入盘中,盖上保鲜膜,醒发十分钟。醒发后,将面团切成条状,再搓成细条,盘在盘中,然后再次抹上食用油,盖上保鲜膜,进行第二次醒发,大约一小时。
醒发完成后,将面条绕在手上,用两根筷子拉伸、拉细。此时,将油倒入锅中,待油温达到七成热时,将拉好的面条打个弯放入锅中炸至金黄即可。
3: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