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话子张

陪读时间 2024-02-06 22:46:53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成语“过犹不及”之义早已了然于心,其实不然。“过犹不及”,是一个哲学命题,道理非常深奥。

2023年11月25日,我在淮北市杜集区南山汉文化博物馆的院子里邂逅了始祖子贡的同学子张。当然,不是遇到两千多年前的真人,而是见到了院内右首“颛孙子张问道孔子”的雕塑。听导游介绍,得知“过犹不及”一词产生与子贡、子张密切关联,于是, 对“过犹不及”一词开始了刨根问底。

“过犹不及”一词源于子张。这是一个历史典故,涉及至圣孔子、商圣子贡、儒家八派之首子张、传圣子夏四人。后三人都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空门十哲”之一,其中子贡还位列“孔门四大弟子”之三(另外三位是颜回、子路、曾子)、“孔门四圣”之三(另三位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传圣子夏),子张、子夏还是“孔门四杰”之一。

子贡就是我们贡姓的始祖。子贡,本名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儒商鼻祖。子贡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宰相、卫国丞相,具有安邦定国之才。他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即诚信经商的“端木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子贡集学识、才能、财富于一身,以子贡将学问和做事结合到完美的程度,因而被后人尊为“行圣”。子贡出于对老师的忠心和拥护,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为孔子守墓六年,时间最长,是尊师爱师的典范,是孔子思想的忠实传承和传播者。孔子虽然万分欣赏贫困潦倒的学生颜回,对子贡评价较低,但遇到困难,从不指望颜回,而是事事倚重子贡。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七天没有实物充饥,幸亏子贡乘夜色突出重围,搬来救兵和粮草,救了先生与众多同学之命。孔子晚年吃穿用度,均由子贡供养,一生病就喊:“叫子贡回来!”孔府、孔林、孔庙,均为子贡出资建造。子贡家族昌盛,其九世孙端木武因为避焚书坑儒之祸,隐居于齐,改姓贡,世代相传,成为今天贡姓的起源。故贡氏后人奉子贡为贡姓的得姓始祖。

子张,即颛孙师(公元前503-前447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陈国人。为人雍容大度,才貌过人,交友广泛。崇敬孔子,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以教授终。孔子死后,颛孙师受到曾子、颜路(颜回之父)的排挤。被迫离开鲁国,晚年移居于萧国的掘坊村,即今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学田村,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韩非子·显学篇》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其中有子张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之儒的文献。

子夏,即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法、兵三家早期思想的汇合者,尊称“卜子”,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誉为传圣。

《论语·先进篇》载: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头,子夏不及。”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及是一样的。”

【唐以前古注】皇疏:师,子张。商,子夏也。孰,谁也。子贡问孔子,欲辨师商谁为贤胜也。过,谓子张性繁冗,为事好在僻过而不止也。言子夏性疏阔,行事好不及而止也。愈,胜也。子贡又问,若师为事好过,好过则为胜耶。答言,既倶不得中,则过与不及无异也,故云“过犹不及”也。

【集注】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

朱熹曾注释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也有人认为,子贡问的和孔子回答的是一个具体的如何交友处世的问题。子贡问,在交友处世方面子张和子夏谁好一些呢?孔子说,子张交友处世的面很广,但广得有点过分。而子夏只结交比自己贤能的人,交结面不广,朋友少,所以说他“不及”。

过犹不及的“过”和“不及”,既不是指子张的才气能力太过,也不是指子夏的思想品行不及,这里不是泛指,而是特指结交一事。《论语·子张》篇说的很清楚:“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在交结朋友的问题上,子夏认为可以交的就去交他,不可交的就拒绝他。《说苑·杂言》中称,子夏是“好与贤己者处”。即,比自己贤能的人,子夏才去结交,否则,就拒之。孔子认为子夏“不及”。

子张则不然,他认为,君子尊敬贤人,也要接纳普通的人,赞美好人,也同情能力不够的人。不论什么人,子张都不拒绝结交。子张在交友方面过于豁达,不与贤己者交,就构成了他的一个特点。孔子曾说“择不处仁,焉得知”(《从里仁》)、又说“毋友不如己者”,所以他认为子张广交朋友为“过”,过多,过滥,没有标准,缺少选择。孔子不赞成。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但交往“不及”也不行,虽有标准,但也不能过少,过寡。

孔子还认为子张过于心高气傲,而或流于一偏,对他的评语是“辟”,即偏激。因其性格狂放,不能守仁,故孔门弟子对子张是敬而远之的。所以曾子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虽向孔子学干禄之道,但未尝从政。事实上,很多人不成功,都是因为聪明过火,过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齐国田氏家族第八位宗主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于是,子贡受命出使齐国,说服田常放弃伐鲁而伐吴。再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因吴王怕伐齐时越在背后攻吴。子贡则前往越国,说服越随吴共同伐齐。然后,子贡又赶到晋国,说服晋国作好战争准备,防止吴国战胜齐国后加兵于晋。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趁机出兵,大败吴军。越王则在吴军北方大败之际,自背后伐吴,最终灭吴,北上争霸。《史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越绝书》对此也做了充分肯定。作为子贡后人,我当然引以为豪,但不知可有夸饰之嫌?

由此可见,孔子不让子张出使,就是因为他认为子张太过,不能成大事。子贡深谙“过犹不及”之道,既不会“过”,也不会“不及”。就是说,孔子既不提倡“过”,也不认可“不及”,其主张是中庸之道,也就是适中,中庸,中道。凡事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多不少,不重不轻,不紧不慢,不深不浅,不盈不亏,不偏不倚,不疾不徐,不急不躁,不矜不伐,不瘟不火,不咸不淡,不即不离,正正好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有过之无不及。但我总以为,孔子似乎言不由衷,既然不能光脚太过,为什么又大力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呢?

过犹不及,不仅是儒家交友处世之道,也是安身立命最高境界。官场上最讲究这一点,与领导走得太近乎,会得罪群众;与群众打得太火热,容易惹恼领导;关键是适中,必须平衡有术,拿捏有度,才能进退自如。

医生用药过猛,可能效果明显,但易伤患者身体;用药过缓,无法奏效,难以立竿见影。关键是适当,既不过,也不能不及,才能最大限度有利于患者。

说到,不一定做到;做到,不一定恰好。雨前送伞,为过;雨后送伞,为不及,过犹不及,雨来伞到才最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因为“过”;火候欠佳饭不熟,时机未到运难通,因为“不及”。

过犹不及,中庸最佳。但如果做不到恰到,在“过”与“不及”之间选其一,我还是会选择“过”的。因为我非常赞赏“古之善交者”子张对广泛结交的解释:“如果我是一个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为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够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能谈拒绝人家呢?”因此,“择贤而交”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实际上,子夏的“择贤而交”的交友观含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因素,背后的意思是交友要区分君子、小人,主张择善而交、恶而远之;子张的交友观中含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观念,强调自身修养、自我强化,主张内圣外王、尊贤容众。这两种观念在孔子言论中均有体现,子贡之所以询问:“然则师愈与?”是因为子贡认为子张观念站位更高,体现出厚德载物、泛爱容人的宽广情怀。然而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我心智修养必须高出常人。子张主张广泛交友,关键是掌握主动权,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而不是让别人影响自己。这种交友处事观,孔子认为与“不及”一样,但我以为,子贡私下里也许是欣赏的。

子夏的观念可能更适合常人,对心智尚浅的人特别处于成长阶段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年轻人交友处事不可不慎。有人主张,现实生活中,个人依据自身心智发展程度可以先学子夏,后学子张。

当然,在这“过犹不及”一点上,我是赞同子张观点的。子张后来成为“八儒之首”是因为“过”,而非“不及”,即使“过”,也是“愈与”的,应当优于“不及”。

以上是我对“过犹不及”的个人粗浅理解,对子张思想的个人肤浅认识,大家赞同吗?

2024年2月1日-2日初稿于恒维律师事务所

作者简介

贡发芹,笔名亚鲁、贡晖。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协、评协会员,省民协理事。曾任明光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六级职员,滁州市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民协常务副主席等职。出版有散文集《故园乡愁》、诗集《轻描淡写》、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文史随笔《明光史话》《史林拾荒》等书二十四部约650万字。作品入选百度题库、全国性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教材及《2010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国诗歌年编》等三十余部作品集。获省社科通俗优秀读物奖、省金穗文学奖及明光市政府文学奖等奖项十余种。

0 阅读:0
陪读时间

陪读时间

品味文字之美,静享生活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