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陶小峰:夯实6G“基础性支柱”全行业共同定义6G未来

C114通信网 2025-04-16 10:25:09

C114讯 4月15日消息(岳明)本周,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隆重召开。大会以"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将再次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

在大会现场,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陶小峰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随着6G标准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各国和地区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正积极探索前沿技术的创新路径,并通过紧密合作构建全球化的6G研发生态。“‘全球化合作’与‘全行业共同定义6G’正是此次会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夯实6G“基础性支柱”

陶小峰指出,ITU愿景文件“ITU-R M.2160《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2023年6月WP5D初版,2023年11月定稿”,聚焦了六大场景,沉浸式通信、通信智能融合、通信感知融合、超大规模连接、极其可靠与低时延通信、泛在连接等。

在陶小峰看来,按照5G三个场景的研发经验,沉浸式通信(超级无线宽带)的演进路径相对清楚,可能是首选,就像5G的eMBB(也就是增强移动宽带)是首选。通信AI融合、通感融合等场景也在大力发展,有些场景也在建试验网。

从“基础性支柱”的角度来看,陶小峰认为,6G与AI的融合可以看作为基础性支柱,AI既是加强6G性能的工具,也可以作为6G网络提供的业务。网络架构的演进也同样重要,“但要支持通感算,甚至通感算控的融合、星地融合、通信安全的一体化,依然有相当大的挑战。”

6G范式转变亟需转变

陶小峰表示,6G技术将超越传统通信范畴,实现通信、感知、计算、甚至控制,也就是通感算控的深度融合,也依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紧密协作或者协同。“6G研究需要范式转变,从‘以通信指标为核心’向‘面向场景价值设计’的逻辑过渡。”

陶小峰指出,移动通信行业的更新换代一直有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的说法,这与“以通信指标为核心”、“面向场景价值设计”基本一致,这两种牵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可能不同时间点重要性的体现不一样。

从技术驱动角度来看,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毫米波/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化、内生AI通信、确定性网络、星地一体化网络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前沿创新将推动通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从市场驱动角度来看,陶小峰认为,6G需要全行业共同定义,信息通信行业要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前沿技术赋能6G,6G如何赋能各行各业。“只有推动跨领域协作,跨行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智慧、绿色、泛在、感知、安全的未来通信网络的美好图景。”

0 阅读:4
C114通信网

C114通信网

通信业门户,全面报道国内外运营商、设备商及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