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可以想吃什么鱼就去买什么样的鱼吃,而这种“吃鱼自由”,并不是什么“自古以来”,其实也仅仅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或许您不信,把时间往前拨到上世纪70年代,在广东、福建这种沿海地区,想吃点水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记录,1978年,广州的居民每月。发两毛钱的鱼片,这两毛钱的鱼票的购买力,买不到一条鲳鱼。而到了逢年过节,人们把攒下来的鱼票集中消费。当时市场上所能够提供的鲜鱼,根本不够居民的春节需求,需要特意到外地调配鲜鱼进城。广东和福建这样的沿海地区,吃到新鲜鱼且如此困难,可想而知在中国的中西部80年代之前,人们吃水产简直就难于登天。过年只能吃一些猪肉、鸡肉、鸭肉。如果说当时中西部的人们在童年时期吃过水产,那肯定只有虾皮儿,海带了。那个时代,水产品和大多数人几乎就是绝缘的。
你还记得第一次吃鱼的情景吗?很多人第一次吃鱼可能是连皮儿带刺儿一块儿吞下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压根儿就没吃过这东西。所以我们现在看似司空见惯的鱼市,在几十年前,可能只是做梦时候想想的事,
建国之后,全国就一直面临吃鱼难的问题,而问题的根结,则在于养殖技术不过关。中国人的养殖主要以淡水鱼养殖为主,千百年来淡水养殖主要是依靠打捞长江等几个固定水系的天然鱼苗来维持。“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正是当时打捞人的真实写照。
即便是近代,鱼苗的运输也是绕不开的大问题。自然繁衍,人工育肥,成为建国前人工养殖所能做的全部。而鱼苗供应量不足,养殖的鱼也就产量极低。建国之后,人工养殖淡水鱼,一直是农业的重点研究方向。
上世纪40年代,国外的科学家就对人工养殖淡水鱼持基本不抱希望的态度。国内的学术界认为,要让野生的鱼在人工环境下养殖成功,需要以挖掘养殖池模拟江河湖泊,来让野生鱼产卵,进而代代择优培育。
但谁说“家鱼不可能在中国人工繁殖”?40多年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专家们,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在西方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养殖技术,让全国告别了“吃鱼难”。以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例,现在几乎是个酒店随便就能点到,你的关注点是鱼新不新鲜,还有就是清蒸还是水煮,或者糖醋。但80年代之前四大家鱼的做法,还是和唐朝时期一样:从自然江河捕捉幼鱼,再人工养殖。成活率低不说,想要养鱼必须去鱼苗产地购买,费时费力费钱不说,物流成本就贵的惊人。
水产养殖专家钟麟,用人工模拟淡水鱼的野生环境,给池养的家鱼注射脑垂体激素,以达到催产的作用,可即便如此,也没有出现真正的产卵。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在下乡过程中,有老渔民提醒他:根据他自己的观察,鲢鱼的产卵。需要雌鱼在前,奋力逆流才会产卵。这句话,仿佛瞬间点醒了钟麟。
鱼类产卵,并不是只需要模仿一个类似野生的净水环境就可以了,它需要和流水、流速以及水位共同配合。于是钟麟回到了养殖池,不断模拟水流的发生,但鲢鱼依旧没有动静。突然有一天降暴雨,养殖池内出现了水流的急速变化,水速的变快让池水水位加速上升,这时候有一条成熟的鲢鱼成功产下一连串的卵。终于,钟麟找到了养殖鱼的关键:那就是水位。
在1985年6月,在流水刺激外加上脑垂体注射,钟麟团队终于实现了炼狱和鳙鱼人工养殖产卵。此后几年,又相继攻克了青鱼、鳊鱼等鱼类的人工养殖技术。结束了我国淡水养鱼完全依赖天然江河装捞鱼苗的历史。如果以现在的上帝视角来评判,钟麟对于渔业的贡献,可以与袁隆平对水稻的贡献相提并论。
80年代后,有了前期的成熟的养殖技术,中国水产养殖进入了黄金时代,对虾、河蟹的人工养殖先后取得突破。1985年。海产大黄鱼的养殖也取得成功。
在现在50岁以下的人,经常能听到一些抱怨,说餐桌上的海鲜河鲜不鲜了,还有的人说养殖的不如野生的。在锄禾君看来,与其说不鲜了,不如说是吃腻了。毕竟吃鱼的历史,掰手指头数数也不过几十年时间,从无到有的过程太快了,如果一年只能春节时候吃一回鱼,谁还会天天提吃腻了呢?您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