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把创建社科重点实验室作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战略支点,进行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不少具有独创性的新做法和带有规律性的新认识,使之逐步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引擎和动力源。
智能时代正深刻改变着世界,变革着知识生产范式,突破着人类认知边界。我们是在迥异于以往的世界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人文与科技双向奔赴,实现“科技为人文赋能,人文为科技赋值”是大势所趋。把社科重点实验室构筑成适宜这种双向奔赴的会师之地,是统筹理想、现实与可能的最优解之一,在当前具有显著优势。
社科重点实验室更有利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彰显科学性本真。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研究范式往往依赖于个体的经验积累、文献梳理及思辨分析,相对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和实验验证,其科学性不时受到诘难与非议。社科重点实验室旨在将大数据分析、社会实验模拟、认知计算等科学方法深度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实验验证以获取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不仅能保障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实践检验”的完整闭环,实现从“书斋式研究”向“循证性探索”的范式转型,形成“数据驱动+理论建构”的新型研究生态,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更好摆脱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的窠臼,更灵活地以可感可知可行的方式诠释其科学性。
社科重点实验室更有利于实质性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出原创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但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知易行难,也常为学界诟病。相较于高校院系、研究基地、新型智库,社科重点实验室普遍采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模式,更有利于打破有形的、无形的壁垒,特别是利用其大数据分析平台、实验模拟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得不同学科的数据能够进行整合、分析、共享,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持久有力的支持,真正实现大纵深、广泛在的系统融合,最终成为产出原创性成果的关键驱动力。
社科重点实验室更有利于解答复杂的“巨系统”问题,匹配战略性需求。当今时代,世界正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各类复杂巨系统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科重点实验室旨在以复杂性、重大性、综合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凭借其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融合,从多个维度对复杂巨系统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在事关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最终成为高水平解答“四个之问”的主力军。
从中国社科院和广东、浙江、四川等地的实践经验看,社科重点实验室遵循科学研究本来逻辑,符合学术创新普遍法则,契合时代发展现实需要,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融汇各地创新实践创造,做优做强社科重点实验室,关键是要打好“组合拳”,坚定不移靠创新制胜,用创新赢得未来。
以建设理念的领先高扬创新风帆。坚持不懈从新发展理念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并结合实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进行具体化实案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摆脱思维定式,摒弃常规套路,切实以非同一般的理念成就卓尔不凡的追求。主动推进与自然科学实验室之间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借鉴自然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先进建设理念,在博采众长中开“自己之生面”。
以体制机制的灵动汇聚创新动能。创建社科重点实验室,本身就是推动学术研究体制机制创新的一种探索性实践。应坚持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最有利就采取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哪些方面最为专家学者所诟病就坚持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重点改革创新。积极融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总体规划,用好政策便利,充分发挥实验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不断把创新效能更充分地激发释放出去。
以运行模式的高效聚合创新资源。运行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多维赋能、深度融合,把创新要素充分汇聚起来、高效释放出来。应深入研究借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多学科、长周期、跨单位联合攻关的高效实现路径。着力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模式,赋予专家学者特别是实验室主任、项目负责人以更大自主权,使实验室更好自主运行、更多富集资源。
以评价体系的革新优化创新生态。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科研导向和学术成果。应着力构建遵循学术研究规律、体现成果质量至上、回归学术本真初心的评价体系,更好把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统一起来。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差异性、多样性,主动探索推行分类评价和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着力让专家学者能够长时间聚精会神搞研究谋创新,心无旁骛把创新潜力发挥到极致,更好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宜航作者系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