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确实需要学习,但南方日报记者何必说话这么难听?

闹闹谈娱乐 2024-08-15 20:48:35

刚刚落幕的巴黎奥运会上,17岁的广东妹子全红婵,相继拿下双人10米台、单人10米台两枚金牌,创造了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三金得主的纪录。

可就在咱们为全红婵欢呼雀跃的时候,一位媒体人的一番话,却给这场欢庆蒙上了一层阴影。

《南方日报》的体育记者朱小龙,在一档直播连线节目里,对全红婵的评价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他是怎么说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虽然她在那个场外,别人拍的视频里边,比如说在奥运村里面,疯疯癫癫地给人家德国的运动员展示金牌什么的...”这位朱记者开口就来。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已经有点火大了?可等等,还有呢。

“现在全红婵也开始去学英语了,她也意识到这个东西,就是在国际赛场上要跟一些人交流,我觉得就很好,不光是你要把这个跳水跳好,你不跳水以后你像一个白痴一样,能行吗?”

咱们先别急着生气,冷静分析一下这位记者的言论。首先,用“疯疯癫癫”来形容一个17岁的奥运冠军,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全红婵在奥运村里开心地展示金牌,这不正是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吗?哪个17岁的孩子不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成就?

再说学英语这事儿。全红婵确实需要学习,这一点咱们得承认。可是,用“像个白痴一样”这种字眼,是不是太难听了点?

全红婵的成长环境,咱们得了解一下。她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是种地为生,母亲还患有疾病。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全红婵还经常给家里寄钱。这样的家庭背景,能让她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吗?

再说了,全红婵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刻苦训练上。她的青春,都在跳台和泳池里度过。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是为国争光的金牌。她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呢?

不过,咱们也得承认,全红婵在文化课程上确实有些欠缺。每次赛后采访,她都显得有些局促。这不是她的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可这并不影响她是个优秀的运动员,更不该成为别人嘲笑她的理由。

其实,运动员学习的问题,一直是个热议的话题。拿全红婵的队友陈芋汐来说,人家在赛后采访时就能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问题。这当然值得表扬,可也不能因此就看轻不会说英语的运动员啊。

陈芋汐出身体育世家,家庭条件好,受教育的机会自然也多。可全红婵呢?她能有这样的条件吗?

运动员确实应该多元发展。不光是为了以后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比赛环境。可这得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

全红婵才17岁,她还有大把时间去学习、去成长。咱们应该给她更多的包容和鼓励,而不是苛责和嘲讽。

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媒体人,更应该谨言慎行,用平和的态度去看待运动员的成长。

所以,咱们应该怎么看待全红婵的学习问题呢?

首先,承认她需要学习,这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咱们得给她时间和空间。她才17岁,未来还长着呢。与其苛责她现在的不足,不如鼓励她继续努力。

其次,社会应该为像全红婵这样的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比如说,可以为她们量身定制一些学习计划,既不影响训练,又能兼顾文化课程。

最后,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尊重运动员的付出,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更不要动不动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指指点点。

总之,全红婵确实需要学习,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那位南方日报的记者,你说话能不能别这么难听?人家全红婵用自己的方式为国争光了,你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她?

0 阅读:43
评论列表
  • 2024-08-16 15:36

    你有文化能为国争光吗!人家不可能啥都擅长,能为国争光这一项就可以牛一辈子了!学习是为了啥?你是记者你说,你说你学习为了啥,人家得了冠军还缺啥

闹闹谈娱乐

简介:原创娱乐解说,带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