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风编辑丨六子
3月20日一早,“鹊桥二号中继星发射升空”话题登上热搜。这颗卫星是探月四期后续工程的关键通信环节,因而格外受关注。不仅如此,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同样是外界的焦点。据央视报道,今年下半年,长征八号将迎来首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开启新的生命旅程。商业航天并非新概念,但最近得到的曝光大大增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它赫然在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被作为新的重点领域提出。它距离普通人曾经很遥远,但无论是中国航天还是 马斯克的SpaceX,都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航天发展的波澜壮阔,也更加期待商业航天成熟后,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01
「万亿市场起步于十年前」
由于商业航天具有的高关注度,公开资料中,已经有不少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溯源它的发展历程。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行业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政策推动性强,二是想象空间大,三是资本投入的方向明确。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起步于十年前的一项政策——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商业航天政策窗口开启,首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发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更是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2021年,星际探测、重型火箭等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联系到当前商业航天进入高层次布局,从起步到突破,这个行业的政策烙印都非常重。原因不难理解,未来太空安全是一方面,市场价值更是诱人。泰伯智库认为,2023年至2028年会是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黄金期,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随便摘抄几个关键词,比如卫星、太空农业、通信,都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这样市场前景和政策支持同时具备的领域,从来少不了资本的参与。以2023年为例,企查查数据就显示,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有133个品牌产品合计完成170起融资,披露融资金额超185亿元。太空产业和商业航天都需要巨大、长期的资金支持,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商业成果,所以资本并非盲目投入,而是对重点技术或者方向格外关注。像是马斯克的SpaceX验证过的液体可回收火箭,就是国内商业火箭公司和资本都在追逐的目标。而又因为国内不少民营航天相关企业的创始人或团队,都有一定的“国家队”或者其它高科技背景,所以国内商业航天一直在进行有序的技术迭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商业航天在本身有技术基础的情况下,政策、资本、市场需求三大发展要素都已经集齐。企业层面,大部分企业都有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方向,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实践落地,引入更多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开拓市场,追求商业化。
02
「中国创业公司用技术破局」
讨论商业航天,本质上要先拥有高效进入太空领域的能力。所以,火箭其实是商业航天的重头戏。如果以发射并成功入轨作为关键指标,国内目前处于领先水平的商业航天公司就有六家——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东方空间。
03
「不当“中国马斯克”,商业航天正自强」
无论是在民间的讨论,还是前文对相关技术路线和成就的对比,SpaceX都是商业航天领域绕不开的路标。不过,虽然马斯克和SpaceX的成就确实值得行业艳羡,在创业公司们眼中,实现类似的突破值得期许,但成为“中国马斯克”却显得没那么必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双方航天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速度和效率上的要求有巨大差异。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各国总申报数量超过7万颗,其中SpaceX已经申请了4.2万颗卫星。在中国,2022年立项的“星网工程”,现在需要加快追赶进度。中国商业航天,注定不能只跟随前人的脚步。总结之前中国商业航天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少国家队创始人,或者行业资深专家都知道技术路线应该怎么做,因此可以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精细化迭代。一方面是卫星应用加速铺开,让商业航天最基础的商业需求得到补充,有动力提升发展水平。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是 3840 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高达2810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的 73%。所以,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哪怕只是像SpaceX一样能包揽一部分发射任务,便足够取得让人欣喜的商业化突破。再往后,“星链”式产品就可以提上日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