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的海外独立站分析案例中,大部分网站售卖的产品都是完整的成品,有自己的品牌,这种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垂直的产品类别和人群定位的品牌网站,我们通常称作为产品品牌,比如之前分享的云鲸、徕芬、ulike,aiper等。产品品牌的SKU数量一般不会很多,且产品品牌经常以家居消费品为主,即使有配件,也是销售自己品牌产品的配件。
而独立站的另外一种品牌模式则叫做渠道品牌,网站自己不从事产品的研发,只是将各类不同产品汇聚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销售,通过大量SKU覆盖多个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Shein、bangood、getfpv等。这类网站的产品类型遍布各个领域,时尚产品,渔具,电子产品,电子产品配件,玩具,玩具配件,电器配件,影音设备配件等等。
看多了很多成品的产品品牌后,我们今天来看看那些配件产品,因为在零售消费领域,知名产品品牌的配件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比如iPhone的手机壳、外置摄像头;索尼相机的支架,保护壳;遥控汽车玩具的支架、灯光等;手机维修需要用到各种屏幕、主板、摄像头等。而做这些配件的商家,他们所运营销售的SKU数量都是至少1000起步。那么对于这些海量SKU的配件,他们的独立站在海外做的怎样呢?
今天要抓的典型网站分别是smallrig.com和neewer.com,他们在亚马逊上均有店铺,而在独立站方面,两个网站的流量水平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Table of Contents
是品牌还是渠道?早期的产品策略NeewerSmallrig中庸的流量运营对比产品品牌铺货式卖家的机会点在哪里?是品牌还是渠道?SmallRig和Neewer都是属于较早一批开始做独立站的卖家,2个网站的域名分别注册于2011年和2009年。 而那个年代,正好是铺货型独立站大行其道的时候,DX,兰亭集势,banggood这种铺户型网站比比皆是。
2011年的smallrig还叫coollcd, 域名是coollcd.com,2009年初注册,直到2011年域名才换成了smallrig,从2009年至今,smallrig一直卖的就是各种配件。

neewer也注册于2009年,是和coollcd同一时期注册的网站,不过neewer没有经历过域名更换。

那个时候的网站,大部分都没有品牌意识,只是把独立站当做一个销售渠道。产品上架了,就会有人去买。早期的互联网就是这么粗暴且直接。
即使到了现在,这种大牌配件类的销售似乎依旧不配拥有品牌名,毕竟很多配件更需要蹭的是大疆、索尼、gopro等大牌的名气。所以对于配件类产品,基本都是把网站当做了一个渠道,时间做久了且还能活着,自然就成了渠道品牌。
早期的产品策略配件类网站的SKU数量都很庞大,我们对比了一下两个网站上SKU数量和产品分类的数量。Smallrig有接近2000个SKU,而newer的SKU则较少一些。

Neewer专注于摄影与视频创作配件,覆盖从入门级到专业级的全场景需求,形成了两大硬件生态链:
摄影灯光系统:包括环形灯、LED补光灯、RGB全彩灯(如便携口袋灯)等,主打高性价比和便携性影像录制系统:涵盖麦克风、监视器、手机兔笼、三脚架等,支持多设备兼容(如手机、单反、无人机)Neewer以多品类、高覆盖为核心,提供接近2000个SKU,覆盖摄影配件全链条,用户可“一站式”购齐所需设备。
| Smallrig而SmallRig定位于专业级影像设备生态,聚焦四大领域:
相机支撑与稳定:三脚架、云台、快装板等,以快拆技术(如迅鹰快拆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灯光与控制系统:专业影视灯光、电池(如“黑旋风”V口电池)等,强调高性能与安全性智能手机支撑与稳定:手机支架、兔笼等,适配专业拍摄场景。影像电源系统:大容量电池与智能电源管理方案,支持多设备快速充电整体看下来,SmallRig的产品更偏向专业用户(如影视制作团队、高端摄影师),注重技术壁垒(如快拆系统的61万次弹压测试)和行业标准兼容性(与索尼、佳能等品牌合作)
通过亚马逊上2个品牌的listing数量对比, Smallwig上架到独立站的产品是要多于亚马逊的。 所以这里也会有一个合理猜测: Smallrig网站上销售的产品可能还包含了其他亚马逊店铺的产品。毕竟在深圳做亚马逊的卖家,基本都不会只有一个店铺。

两个网站在流量上面比较势均力敌相差不大,但是Neeweer却以更少的SKU获得了流量上的微弱优势。

两个网站成立的的时间基本相同,在流量组成上,都是有80%以上的免费流量,由直接访问流量、自然搜索流量和社交媒体流量构成。


在流量策略上,这2个网站目前都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因为网站成立的很早,所以常见的流量获取方式都有在做,这就包括了:
SEO、广告投放、网红合作、联盟营销等。
这两个历经了16年的网站,在流量策略上都是属于中规中矩的做法,主要是依靠垂直领域大量的SKU稳了时代的红利,以及先发供应链的优势,在时间的磨砺下成为了2个在亚马逊上有知名度,在独立站领域也有一定访问量的网站。
这类多SKU类型的网站我一般很少分析,因为这类网站主要是依靠多SKU策略,这种策略不允许他们在每一个产品上都仔细打磨,所以这类型网站在运营、用户运营、精细化上的投入度远往往不如产品品牌(做到足够大的除外,比如shein那种规模的)。
对比产品品牌以上两个网站都是采取了”超市式打法“,以更多的SKU覆盖更多不同需求的用户,历经16年,他们的网站月访客终于到达了50万的水平。
然而,另一个在2014年成立的zhiyun,同样是卖摄影灯光系统,配件和云台,却以更少量的产品以产品品牌的姿态,正在追赶者smallrig和neeweer。
zhiyun-tech面向影视制作团队、独立摄影师,提供高性能云台与灯光设备,拥有307项专利,强调“创新驱动”,以专利数量和行业标准制定巩固专业形象, 产品定价走的是中高端(如CRANE 4售价约500美元)。

目前zhiyun-tech.com 网站上的总SKU数量不到100个,在晚起步5年的情况下,网站月访客数量也达到了比较可观的40万。

你发现了吗? 即使都是摄影相关的器材和配件,但是每个网站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群定位。
起步早的可以从容易的事情开始,发挥先发优势和供应链优势,上架尽可能多的产品,从而覆盖更多的搜索需求;而起步晚的,就只能选择更难的“卷产品”比如zhiyun这样,因为容易的事情被别人做了,所以就靠专利研发,网站设计、从而展现其产品的专业度了。
铺货式卖家的机会点在哪里?铺户型的亚马逊卖家现在依旧很多,那么对于目前依旧在做铺货式的亚马逊卖家而言,还存在类似于“smallrig”和“neewer”这样的机会吗?
首先smallrig和neewer的成长路径是先入局ebay、独立站,之后才是亚马逊卖家;他们的电商基因里对独立站一开始就存在了一定的认知度,而不像2014年之后的亚马逊卖家一开始就是从亚马逊平台开始进入电商。
从平台思维到独立站品牌思维,这中间会存在一个教育和认知的巨大鸿沟,而这样的鸿沟往往很难从外部去打破。这样的转变,对于公司而言,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投入成本、管理成本。如果不是公司管理层有极大的决心,转变往往很难发生。
第二:Smallrig和neewer这2个店铺在亚马逊上本身就拥有海量的SKU, 一个店铺的产品数量就能支撑起一个独立站的SKU储备。但是,目前在做配件的亚马逊卖家,要么就是多店铺运营,要么就是SKU的数量比较少。
如果将多店铺的产品集中在一个独立站上进行售卖,就会存在品牌关联、爆款产品暴露的风险。 如果店铺SKU少,就又无法构成“超市式打法”。
第三:smallrig和neweer都是做了15年以上的跨境老卖家,而新晋的一些亚马逊配件大卖们,你们能将你现有的亚马逊模式继续维持做十来年吗?
所以对于这类卖家,我自己的建议就是:在你自己评估了各种店铺风险和公司的长久性后,做个独立站也未尝不可,只是前期仅用有限的投入成本,1-2人的人力来开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