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性仁|是一代才女,也是卓著的翻译家

雅言翻译 2024-04-10 17:46:14

民国,这是一个在黑暗中蕴养光明的时代。民国的文人,总是有着一种独特而凛然的风骨,他们于政局动荡、内忧外患的泥泞中傲然挺立,坚定追寻着内心的理想,于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在各自的领域撒播希望的火种。他们坚信,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星星点点,终将织就一片绚烂夺目的星空,冲破无边的黑暗。

说起民国才女,很多人都会先想起林徽因、陆小曼,而很少有人会想到还有这样一位出色的女翻译家,沈性仁。20世纪初,我国涌现了第一批本土女性译者群体,沈性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沈性仁(1896—1943),又名景芳,浙江嘉兴人。她出身书香世家,自幼便接受私塾教育,1913年留学日本,后因父亲生病回国,转入女性解放思想浓厚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7年,沈性仁与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结婚,二人志同道合,自此开始涉足中国文坛。

在“五四”时期,她就曾翻译了英国戏剧家王尔德的《遗扇记》,并发表于《新青年》。此剧后来被译为《少奶奶的扇子》或《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曾搬上舞台演出。这是我国翻译成白话语体的最早的外国话剧剧本之一,也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

除文学戏剧,沈性仁对社会经济问题亦有较大兴趣。1920年,他与丈夫陶孟和合译的《欧洲和议后的经济》(凯恩斯著)被纳入《新青年丛书》第六种出版。

早在1925年,她就翻译了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亦称《人类简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被列入“百年经典纪念版”,在中国掀起经久不衰的“房龙热”。沈性仁的《人类简史》早期译本,浸润着那个时代的语言特色,简洁通俗、却又别有典雅之风,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以上这些,沈性仁与还徐志摩共同翻译了《玛丽·玛丽》等文学作品,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

当时有名的沈氏三个姐妹(性真、性仁、性元)中,二姐性仁最美,且有才。她是徐志摩的座上客,金岳霖的红颜知己,林徽因佩服的才女。金岳霖曾用这样的藏头诗赞美她: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

就是这样一位温婉动人的女性,却也丝毫不乏那个时代特有的坚韧与担当。抗战爆发后,当时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纷纷向后方撤离,时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陶孟和,也奉命于1937年8月底从南京向湖南长沙迁移,12月又再迁至广西桂林。沈性仁带孩子也追随南下,一路颠簸,在迁移的路上,有着一颗强烈爱国心的她,还前往红十字会报名,志愿看护伤兵。

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原本羸弱的身体肺病复发,1943年1月,年仅48岁的沈性仁病逝于兰州,留下三女一子。

沈性仁一生短暂,只活了48岁,却给后人留下17部译著,其中戏剧9部,小说3部,散文诗1部,非文学作品4部。沈性仁的译作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内容典雅,语言细腻生动,行文流畅,堪称当时白话文学习的典范,对中国白话文运动和解放女性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素材来源|(文中图片和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8

雅言翻译

简介:遍布全球的母语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