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在海南文昌召开的中国航天大会上表示,“天宫”空间站将为未来空间太阳能电站提供在轨技术验证,并发布了一张方案构想图,这引起了外界极大的兴趣。
来自央视的报道
从画面上看,这个试验太阳能发电站将先由“天舟”货运飞船运到空间站并对接,然后由空间站的太空机械臂进行模块化组装,具体的组装内容包括操控天线阵对接和操控电池阵对接并展开,然后自行离开空间站,利用电推实现轨道提升或远离100公里,在轨二次展开主结构和天线阵。
初步的规划
利用电推实现轨道提升或远离100公里,这个值得主翼哈
同时,空间站还将发射一颗小卫星,与试验太阳能发电站进行伴飞,与其配对使用。具体的试验项目包括:500V高压管理和传输、可展开主结构性能、分布式控制性能、无线能量传输、空间站利用、宇航员遥操控和空间站大数据量中继。
还将给它配个伴飞小卫星
而说到这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其实早在两年前,我国就曝光了要建造千米级大型航天器的消息,当时外界判断就可能是空间太阳能电站。而在今年11月一期《鲁健访谈》节目中,龙乐豪院士也表示长征九号火箭除了重载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任务之外,还将担负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任务,并提出了“如果在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铺成一个一公里宽太阳能电磁带”的畅想,说“绕着地球转一圈,一年接收下来的能量,等于地球上开采石油的总量”,这被大家喻为初级“戴森球”。
龙老的观点
两个院士的发言,够权威了
不过长征九号要到2035年才能首飞,所谓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只是一个远期项目,小编没想到的是,相关的技术验证工作这么快就要进行了。杨宏总师提到的空间站为未来太阳能电站提供在轨技术验证,就是相关的铺垫工作之一,现在既然提了,相信距离实际发射也不会太远。
空间太阳能电站想象图
而小编之所以说是相关的铺垫工作之一,是因为除了空间站之外,我国还正在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地面接收装置,比如投资28亿,今年在重庆璧山建设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目前实验楼主体工程早已完成,这将是比日本10年前进行的无人机电能无线传输大得多的实验项目。
重庆璧山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地面接收项目,来自官方报道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在太空中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而从太空中获取的电能,又如何传回空间站或者地面呢?实际上,太空中由于没有灰尘,太阳能发电的效率远远高于地面,每平方米的太阳能,可以产生1300多瓦的热能,但是在地面,却只能产生150W到170W左右的电量,如果考虑天气和夜晚的因素,那么就更低了。
太空发电的效率远远超过地面
其次,如何传输?这就涉及到激光和微波能量传输理论了,即先将收集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再以激光和微波的形式发射出去,接收站再将它以吸收加热的形式,转换成电能,因为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能量。从技术上说,激光和微波这种无线输电技术,与无线电通讯中所用发射与接收技术并无本质区别,但后者是传输附载于能量之上的信息,而前者则是着眼于传输能量。我国于2021年就首次实现20米距离千瓦级功率电力的隔空输送,整体传输效率达到25.5%的世界先进水平。
无线传电原理
从具体应用上说,激光传电适合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用电,而微波更适合将电能传回地面,因为它不受天气的影响,而在36000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不会遮挡太阳,也不会烤焦你,放心啦。
36000公里高度,一公里宽度的东西,肉眼都未必能看见
很多人不明白我国为何要花费巨资和大量的精力,建设空间站,总是用“东宫娘娘烙大饼、皇帝老儿用金锄头”的思想,认为它只不过是上天看风景的地方。实际上,我国空间站将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空间太阳能电站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