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甲板起飞!揭秘战列舰如何“变身”航母?

航空知识 2025-04-25 14:41:24

1910年,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首次成功驾驶飞机从军舰甲板上起飞,这一创举标志着航空力量与海军舰艇的深度融合由此开启。当时,人们便开始探索将航空器搭载于大型军舰的可行性。然而,传统战舰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固定翼飞机的起降需求,于是水上飞机母舰应运而生。

早期的水上飞机母舰实质上是水上飞机的保障平台,采用吊装作业模式:执行任务时,舰载起重机将水上飞机吊放至海面,使其在水面完成起飞;任务结束后,飞机降落在海面,再由起重机回收至舰上,进行维护和整备。

尽管水上飞机母舰在当时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其在实战中已开始崭露头角。1915年,英国舰队炮击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土耳其目标时,水上飞机母舰搭载的侦察机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提供了敌军动向的情报,还承担了火炮校射任务。这是海军指挥官们首次深刻体会到航空侦察的优势:飞机能够远距离观测弹着点,并及时反馈修正数据,大幅提升了炮击精度。

一年后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军的水上飞机再次证明了其价值。尽管受限于当时的通信技术,侦察情报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但舰队指挥官们已意识到,这些“空中的眼睛”具备非凡的潜力。

1915年恩加丁号和舰尾上的肖特兄弟水上飞机,历史上首艘参与海战行动的“航空母舰”。

尽管水上飞机母舰在侦察和校射方面展现了一定价值,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首先,水上飞机依赖海面起降,在风浪较大的海域——如常年风高浪急的北海——操作极为困难。此外,水上飞机母舰航速缓慢,难以跟上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英国主力舰队,常常在机动中被甩开。更关键的是,水上飞机因配备浮筒而阻力大增,飞行速度迟缓。例如,德军在北海侦察时频繁使用齐柏林飞艇,英军虽多次尝试用水上飞机拦截,却因速度差距从未成功。

面对这些缺陷,海军指挥官们开始思考:既然水上飞机母舰难以满足需求,能否让战列舰直接搭载陆基飞机?然而,这一设想对工程师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战列舰空间有限,若要在舰上设置飞行甲板,面积必然狭小。经过测算,工程师发现,若舰艇以25节航速逆风航行,战斗机仅需约9米的跑道即可起飞。这意味着,一块10米左右的甲板或许足够——但关键在于,这块甲板必须能随时调整方向,以对准逆风。

然而,传统海战中,战列舰需保持固定编队,以侧舷火力与敌舰交火,不可能为放飞飞机而随意转向。于是,工程师将目光投向了战列舰的炮塔。主炮炮塔顶部空间开阔,且具备旋转能力,恰好可满足甲板朝向逆风的需求。经过设计,他们在炮塔顶部安装了长约10米的飞行甲板,既不影响炮塔运作,又能为飞机起降提供平台。

对于较重的双座侦察机,起飞距离要求更长,工程师进一步创新:在炮管上加装可拆卸的甲板延伸段,使用时展开,不用时拆除,确保火炮俯仰不受影响。

1917年10月,索普威斯“幼犬”式战斗机停泊在“反击”号战列舰的炮塔平台上。

1917年,英国海军在“反击”号战列舰上首次成功安装了炮塔飞行甲板,并于同年10月实现了舰载机起飞。这一突破迅速得到推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已有26艘主力舰完成改装,每艘战舰配备前后两座炮塔甲板,通常搭载一架双座侦察机和一架单座战斗机。此外,另有10艘战舰完成了甲板安装但尚未配备飞机,还有8艘主力舰的改装计划正在推进。

这一创新很快引发国际效仿,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为本国战舰加装类似甲板,使炮塔航空甲板成为一时风潮。然而,这一设计存在明显短板:尽管飞机可借助逆风在短甲板上起飞,却无法实现舰上降落。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即便轻型飞机具备短距起降能力,10米长的甲板仍远不足以支撑安全回收。因此,执行任务后的飞机只能迫降海面或飞往陆地基地,极大限制了作战灵活性。

面对舰载机无法在战舰上降落的难题,英国海军发展出一套实用的战术准则:当舰队在近海活动时,舰载机完成任务后可飞往沿岸基地着陆;若舰队位于远海,飞行员则实施海上迫降,由随行驱逐舰或小艇进行救援。至于飞机本身,若条件允许则尝试回收,否则便直接放弃——在舰队决战的关键时刻,损失一两架飞机被视为可接受的代价。

英国飞行员弗雷德里克·鲁特兰德驾驶飞机在英国“雅茅斯”号航母上起飞。摄于1917年6月28日

飞机在英国“澳大利亚”号炮塔上搭建的飞行甲板上起飞。摄于1918年3月7日

英国飞行员爱德温·邓宁驾驶飞机在“暴怒”号航母着舰。摄于1917年8月2日

一战结束后,各国海军仍普遍在主力战舰上保留炮塔飞行甲板。历史照片中,我们常能看到战机从十几米长的炮塔顶部甲板逆风起飞的壮观场景。然而,这种设计很快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暴露在外的飞机长期经受海风侵蚀与盐雾腐蚀,故障率居高不下。由于缺乏封闭式机库,维护保养工作异常困难,战机时常处于“能用是运气,不能用是常态”的尴尬境地。

更关键的是,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战斗机重量持续增加,原本10米左右的炮塔甲板逐渐无法满足起飞需求。即便将甲板延伸至炮管,最大也只能提供约21米的跑道——这对新一代战机而言已远远不够。

面对这一困局,工程师们转换思路:既然无法延长甲板,那就提高起飞初速度。于是,舰载弹射器应运而生。短短数年内,这种新式装备便陆续装备于战列舰、巡洋舰等主力舰艇,最终取代炮塔甲板,成为舰载机的主流起飞方式。

“尼米兹”级航母上的弹射器(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提起弹射器,人们往往将其视为航空母舰的专属装备。然而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这项技术的雏形最初是为战列舰和巡洋舰等主力舰艇搭载舰载机而研发的。直到后来,经过改良的弹射系统才被移植到航母上,并最终发展出现代化的航母弹射装置。

随着弹射器的普及,曾经风靡一时的炮塔甲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留存的历史影像中,我们依然能一睹当年战机从短短10米甲板上惊险起飞的震撼画面。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