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这一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祈雨仪式。
据传,早在黄帝时期,一种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形象,其后又编排了6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这可视为舞龙的雏形。
到了商代,已有关于制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
人们在干旱时,会制作土龙并举行仪式,祈求雨水降临。
这一习俗在甲骨文卜辞中也有体现,如“其作龙于凡田,又雨”等记载。
汉代时,舞龙的形式已经相对完整,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
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人们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舞不同颜色的龙,如春天舞青龙,夏天舞赤龙和黄龙等。
舞龙背后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其中一个传说是关于龙王的。
相传龙王背痛难忍,化身为人间老者求医。
医生从其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并为其治愈。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告诉医生,只要照其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舞龙也逐渐成为一种祈求平安和丰收的民俗活动。
此外,还有关于伏羲用龙头拐杖化作金龙吞吃瘟疫、玉皇大帝的雕龙拐杖变成活龙作乱等传说,这些故事都为舞龙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