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跌了。
4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新一轮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情况,自当天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下调480元和465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下调0.38元,95号汽油和0号柴油均下调0.4元。
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油价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部分地区的柴油价格甚至已进入6元时代。以北京市为例,调价后,加注92号汽油的小轿车加满50L一箱油少花19元。
此次油价大幅下降的背后犹如一场“混战”。经历了供需两端多方持续数年的博弈,近期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又进一步引爆市场情绪,挫伤了国际油价平稳运作的势头。
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油价或将继续走低。虽说这让不少人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实现了自驾游自由,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未必就是好事。
油价将迎来又一次下调。摄影:张宇轩
燃油成本下降受益于国际油价暴跌
此次调价之前,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共经历了7次价格调整,三次上涨、三次下降、一次搁浅。其中,1月16日、4月2日的上涨,以及3月19日的下调,汽、柴油调价幅度均超过每吨200元。前7次调价之后,汽、柴油价格累计调整幅度均为每吨上调55元。
而此次调价,调整幅度远超以往。汽、柴油价格一次性分别调减480元/吨、465元/吨,年度累计由增转减,分别为每吨下调425元、410元。
以北京地区的92#汽油为参照,本轮油价调整之后,每升汽油单价由7.48元骤降至7.10元,下调幅度达5.08%,普通家用小轿车车主加满一箱油少花19元。
按照我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依据这10个工作日的国际原油价格加权平均价,跟上一周期国际原油价格加权平均价对比得出的变化率。
简而言之,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相关联。
今年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WTI纽约原油价格总体走势为先扬后抑。以布伦特原油为例,1月初至当月中旬为上升期,原油价格由75.90美元/桶上升至81.31美元/桶,区间涨幅约为7.13%。此后油价震荡下滑,3月5日收盘时已跌破70美元大关。
进入4月,国际油价迅速下挫。4月2日至4月9日,短短一周的时间,布伦特原油价格由75.47美元骤降至58.40美元,降幅约为22.62%;WTI纽约原油由72.28美元降至54.67美元,降幅约为24.36%。而油价上一次跌至这一水平还要追溯到2021年2月中旬之前。
油价大跌,早有预兆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走势首次明显转向的时间节点,恰好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重合。
当时不少行业观点认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或将进一步泛起,可能对全球经济形成严重拖累,市场忧虑情绪加重,这成为原油需求预期走弱的因素之一。
在供给侧方面,特朗普在就职前后均立场鲜明地支持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其主张加强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钻探,摒弃拜登政府的新能源政策,以其国内丰富的资源开发压低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价格,再次填补战略储备,并将美国能源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东方面,8个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OPEC产油国此前执行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和谐。彭博调查数据显示,今年2月,OPEC几大主要产油国的原油日产量均出现异常增长,这被外界视作这些国家违反减产约定。
至今年3月底,减产措施到期,增产计划终于可以正式摆上桌面。4月3日,上述8个国家召开会议决定将在5月实施相当于三个月增量、总计41.1万桶/日的产量调整。
伴随着这一系列事件,1月下旬至3月上旬,国际油价从80美元左右的档次降至70美元档。
而本轮油价大跌,业界普遍认为是受近期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挑起的全球政治博弈所致。
4月7日,全球股市迎来“黑色星期一”,各类股指、期货、黄金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暴跌,国际原油市场也未能幸免,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跌至60美元档,甚至一度低至50美元的档次。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表示,目前美国的对等关税等一系列政策已经取代了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成为影响油价稳定的主要因素,评估逻辑也由供给侧导向转向需求侧导向。
林伯强进一步解释,早前的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地缘政治因素主要影响的是国际原油的供给侧,再加上OPEC等组织减产计划的推波助澜,原油供给减少,稀缺性增加,油价自然升高。
而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已经引发市场担忧,这一政策会对全球的产业链、制造业形成实质性的不利影响。如果任由其负面效应蔓延,将大概率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进而严重削弱未来的石油需求,进一步压低原油价格。
诸方博弈中,原油需求预期承压
即便形势如此,但在舆论场上,各方对原油预期仍难统一。
2月底,OPEC秘书长海瑟姆·阿尔·盖斯(HE Haitham Al Ghais)在一场峰会上发表言论,对国际上一系列“绿色转型”“全面电气化”“停止开采石油”“停止石油投资”等论调进行抨击,并表示“任何雄心勃勃的政策最终都需直面现实”,“仅靠可再生能源”和“全面电气化”在操作层面存在严峻挑战。
盖斯认为,全球人口增加、城市化率提升、经济规模扩大将继续催生能源需求。其预测,2050年前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将超过53%,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50年增至超1.2亿桶/日,石化产品需求增长是关键驱动力,石油行业到2050年需累计投资17.4万亿美元。并呼吁,对石油行业“投资、投资、再投资”。
然而,这番立场鲜明的长远乐观预期与现实终究相去甚远。
4月14日,OPEC下调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原因也正是美国宣布的一系列关税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风险。此次,OPEC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调整为130万桶/日,较上个月的预测减少15万桶/日,同时将明年的需求增长预期从此前的143万桶/日下调至128万桶/日。
而这一预测远高于国际能源署(IEA)的同期预测数据。根据国际能源署4月份发布的同期报告,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较上月下调30万桶/日,至73万桶/日,2026年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放缓至69万桶/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需求增长预期降低,但OPEC并未对上文提到的增产计划做出对应的调减。
民德研究院院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表示,作为原油的供应方,OPEC组织各国之所以顶着低预期继续增产,主要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也需要钱”。
陈卫东表示,原油生产是中东大部分产油国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沙特,九成左右的收入来源于石油。近年来这些国家在推进国内建设时上马了很多耗资巨大的项目,如今正面临现金流方面的困难,自然主张扩大石油生产,以解决国内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油价或将更低,但这未必是好事
回到公众最为关注的油价层面,目前多数研究机构认为未来油价将处于低价阶段。
其中,以大宗商品研究著称的高盛团队近期报告指出,由于经济衰退的风险上升以及OPEC+的供应增加,油价将在今年底和明年下跌。具体而言,布伦特原油和WTI纽约原油价格预计在2025年剩余时间内平均每桶分别为63美元和59美元,2026年为58美元和55美元。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国内汽、柴油价格或将继续下探,大众出行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对此,林伯强表示,短期内各类突发因素对油价形成的压力显而易见,但考虑到特朗普政府执政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贸易争端的走向,未来油价的走势尚难形成定论。
而从长远来看,陈卫东认为,国内能源转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新能源得以广泛使用,原油的能源地位终将被清洁能源所取代,远期国内原油需求也会下降。从这一角度而言,油价水平还有继续下探的空间,未来油价或将更低。
同时,陈卫东则指出,目前影响油价走低的因素多为外部负面因素。鉴于能源消费往往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宏观层面上仍须警惕这些负面因素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
作者:张宇轩
编辑: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