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雅典国际机场人满为患,除了普通游客外,有不少人手里拎着电影周边或者穿着印有“哪吒”字样的T恤。
他们不是本地人,而是从欧洲各地赶来的影迷。
有人笑着说,“这是一次信仰之旅”,也有人叹口气,称“欧洲其他地方居然连排片都不给”。
而这样的热闹景象,却显得有些讽刺——在希腊赚得盆满钵满的《哪吒2》,在欧洲其他国家几乎没有掀起水花。
一个关于电影的故事,却像极了一出经济与文化的话剧,不同角色各自登台,演绎着看似无声却火药味十足的矛盾。
一部电影到底需要怎样的“理由”才能得到电影院线的认可?
《哪吒2》在北美和澳大利亚虽排片有限,但好歹还能走进主流市场。
而到了欧洲,情况变得更加微妙——法国、德国、英国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暂时没有放映计划。
一些院线给出的解释是“票房前景不明朗”,或者称“市场考量”。
听起来冠冕堂皇,但相比之下,同期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即使评分惨淡、观众数量寥寥,依然能拿到大规模的排片机会。
这并非个例。
在欧洲,非本土电影(尤其是来自亚洲的)往往面对更多的市场壁垒。
即便是制作精良、文化背景浓厚的《哪吒2》,也难逃这种“选择性无视”的命运。
也有人指出,背后的原因或许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量,而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排斥。
一位影评人评论道:“欧洲影迷可以接受东方的神秘符号,但当中国电影尝试用自带现代性的叙事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这种挑战某些人传统认知的行为,就让他们感到了某种陌生与不适。
”
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希腊的院线对《哪吒2》敞开了怀抱,并迅速成为全欧洲唯一一个上映该片的国家。
仅有12家影院参与排片,观众却几乎场场爆满。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股热潮迅速从影院扩散到旅游业。
数据显示,希腊航线的转机客流量激增,相关目的地旅游搜索量成倍增长。
就连雅典大学食堂都推出了一个新菜品,它被命名为“混天绫卷饼”。
希腊的这波操作有着十足的商业嗅觉。
一些电影院甚至专门上线了中文购票指南,为来自各国的华人观众和留学生提供便利。
更有甚者,当地还趁机拍摄了一则旅游宣传片,主题是“一天玩转希腊文化与东方经典”。
广告说得直白:早上游雅典卫城,中午看《哪吒2》,晚上再来一顿地道的希腊美食——从行程设计到体验连贯性,样样讲究。
通过迎合需求,希腊抢在欧洲同行前,为自己赢下了一场“小型经济战”。
相比之下,“端着”的其他欧洲国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波红利滚入希腊口袋。
对很多华人留学生来说,《哪吒2》的“缺席”让他们体会到了某种复杂的情感。
一边是国产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追捧的自豪,另一边却是在欧洲难以上映的无奈。
为了“信仰充值”,许多人选择自发组织观影“朝圣团”,成群结队飞往希腊,甚至有人用自己的假期专门安排一个“电影+旅游”的两日游。
更有学生直言,这样的过程让人有些心酸——“明明是一部全球都在讨论的好电影,在这边反而得自己去创造机会体验。
”有人甚至提出过更为夸张的建议,让相关部门直接协助推广,甚至为中国电影拿下更多的国际排片份额。
不过,从目前的情形看,欧洲市场似乎还未做好这样的准备。
留学生们的行动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国产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正在上升,即使遭遇了市场壁垒,它依旧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
这种“用行动投票”的行为,也许正是许多观众为中国电影打气的方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类似《哪吒2》在欧洲的遭遇并非偶然,而是全球电影市场规则的一部分——一个由好莱坞主导的排片体系,使得非西方地区的电影始终难以站稳脚跟。
文化壁垒加上市场控制,让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即使获得了全球关注,其进入欧洲市场的渠道仍被人为缩窄。
而《哪吒2》这样的中国电影,显然不只是单纯的娱乐产品。
它在故事中包含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表达,是对传统西方叙事方式的一种“补充”甚至是“挑战”。
这可能也是一些人选择忽略它的原因——正如评论中提到的:“他们可以接受一个功夫熊猫,但无法接受反抗命运的哪吒。
”
故事的结尾往往没有输赢,只有态度不同。
《哪吒2》的“欧洲旅程”既是电影票房和经济价值的具体案例,也是一次文化观念碰撞的缩影。
站在电影院外,有人可能只是在想“怎么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也有人则可能从更深层次反思,到底是谁定义了“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也许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像《哪吒2》这样的作品正在向外突破,以自己的方式逐渐让世界看见一个更鲜活、更立体的东方。
与其等待别人的认可,不如主动找到新的舞台。
毕竟,就算是遭遇冷遇的小哪吒,也终将在更多的领域里“炸”出自己的天地。
谷羽尹
这就是狗和人的区别,主人说“别叫了”,而狗还会表现的很卖力,就是为了表现对主人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