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便熟读苏大诗人的诗词,印象中一直以为他是富家大文豪,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三,他们一家人一定一生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是尽头在“高山仰止,回望东坡”的展览上却认识到了不一样的他。
他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4岁因“乌台诗案”入狱险些丧命。
但是他却“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同河蚌一样,生活给他多少沙石,他便孕育出多少珍珠。
年少进京赶考,因文笔清新脱俗,只初见其文章,便被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感叹:“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王安石对他的才华亦是评价“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只是当时时局动荡,恰巧遇上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一方面为了感谢欧阳修的知遇之恩,另外确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故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
但新党一派却不愿就此作罢,借他上任后向宋神宗递《湖州谢上表》时,断章取义,认为“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类的话语是狂妄自大,愚弄朝廷,还从他以前的诗作中挑刺。
于是他被关押在御史台,遭审讯了百余日,若不是一些大臣极力劝阻,再加上王安石亦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他才躲过一劫,只是被贬黄州。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遭此一劫,虽对时局心灰意冷,但是他失意却不失志。游历赤壁,他却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同时也写出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传世名作《黄州寒食帖》。(在本次展览中就有展出)
当时,因为俸禄不够养活一家人,他又在城东开垦坡地,自号“东坡居士”,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他偶尔也会研发一些美食,东坡肉便是出自他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085年,宋神宗驾崩,英宗皇后协幼子管理朝政,苏轼也被召还朝,当他看到王安石变革之法被尽废,知道保守派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不屑与之为伍,再度请辞,回到杭州做官。
在这里,他疏浚河道,挖出西湖淤泥修建长堤,还经常施粥救民,深得当地百姓爱戴。修好的长堤也被命名为“苏公堤”,西湖也因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被人称作“西子湖”。
1093年,18岁的哲宗亲政,他即位后反扑元祜党人,苏轼再度被贬惠州不久他后又再度被贬儋州(今海南岛)。
而在当时的刑罚中,被贬偏远的儋州是被视为仅次于满门抄斩的惩罚,幸而在上任途中,他与弟弟苏澈相逢,于是写下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到了荒凉的儋州,他办学堂、介学风,甚至有人不远千里来此求学,百余年从未出进士的海南,自苏轼来后,终有人举乡贡。为此,苏轼特赋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纵览一生,苏轼对自己的评价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不夸耀自己高居庙堂的风光,只愿意记得被贬流离时,与当地百姓的共患难。
文学创作需要素材,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格调宏大、超然物外,自成一派。时势待他不薄,却也造就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窥见一二他的故事,也许还有更多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待我们去探索。
END
文字/INC呀
编辑/希遇
图片/小C
你点的每一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