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4-11-20 16:36:58

涡阳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腹地与豫、鲁、苏三省毗邻,北临河南省永城市、淮北市濉溪县,南临利辛县,西靠亳州市谯城区,东临蒙城县。古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素有“老子故里·天下道源”之美誉;尹喜、伍子胥、范蠡、张良、嵇康等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先后在涡阳创造了不朽的文化。涡阳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历史沿革

涡阳县属地历史久远,文化积淀丰厚。遍布全境的新石器时期古迹,如马庄遗址、台寺遗址、将孤堆、侯家孤堆等,表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涡阳县境在豫州东北,与徐州毗邻。

商朝,商汤建都南亳(今之亳州),涡阳县境距亳四十五里,为商之畿辅。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今县境分属胡(今阜阳境)、夷(今亳州境)、蒙(今蒙城境)封地。

春秋时期,涡阳县境分属陈、宋两国,涡河以北属宋国相县,也曾被称做楚苦县,涡河以南属陈国夷邑。

春秋末期,楚国强盛,楚灵王于公元前530年伐徐,途中在今涡阳境内(今楚店镇一带)建行宫,又在乾溪沟(今县城西四十里处)旁建章华台。

战国时期,涡阳全境均属楚。秦并六国,归于统一。秦在政制上,实行“废封建,行郡县”,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今临涣)、相(今淮北)三县。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于蕲(今宿州)大泽乡揭竿起义,攻占铚、苦、柘、谯,其中包括部分涡阳县境。后陈胜为秦将章邯所败,于下城父聚为御者庄贾所杀。下城父聚即今涡阳县城。

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汉承秦制,并分封部分郡、县为诸侯王国,开创了郡、国并置的地方政制。汉高帝四年(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汉武帝时,增设司录部及十三州刺史部,代表中央监察各郡、国,地方仍为郡、国与县、侯国二级。今涡阳隶属豫州刺史部的沛郡和汝南郡。在沛郡的分属相县、铚县、城父县、扶阳县、山桑县、郸县;在汝南郡的属汝阴县的部分辖地。

山桑县,西汉始置,治所在今蒙城县北四十里处,即今涡阳县曹市镇、青町境内。据县志记载,山桑侯文钦曾居于此。俗称北平城,又称红栗城或红城子。扶阳县,西汉始置。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治所在城父东北三十六里处,即今涡阳县张老家乡境内。西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封韦贤于此。郸县,西汉始置。王莽改日单城。故址在今涡阳县北六十里处的丹城镇。

东汉王朝,地方政制大体沿袭西汉。光武帝即位初期,实行减政政策,刺史部由十三个减为十二个,沛郡改为沛国。今涡阳县境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铚县、郸县及汝南郡之汝阴县、山桑县、城父县。

东汉末中原大乱,魏文帝曹丕取代东汉建立魏国。涡阳全境皆属魏国。魏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地方政制。黄初二年(221年),因谯为曹氏故里,改谯为谯国,并定谯县为陪都,为五都之一。谯国辖区较广,共辖十五个县。今涡阳县境分属谯国的城父、相、铚、山桑等四县及汝南郡的汝阴县。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都洛阳,自立国起至五十二年后,此阶段史称西晋。西晋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制。今涡阳县分属谯郡的城父、山桑、铚三县及沛国相县、汝阴郡汝阴县。谯郡、汝阴郡同属豫州。

晋自永嘉之后,中原成为各少数民族中的争夺之地,元帝司马睿渡江建都建康(今南京市),史称东晋。此后一百零三年间,战乱不休,今安徽淮北先后被羯族的后赵、鲜卑族的前燕、氐族的前秦所占据,郡县建置变化极大,政区混乱,不可胜记。

南北朝时,北魏逐渐强盛,兼并了北方各国,淮河以北地区尽归北魏。北魏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废。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复置涡阳县,涡阳县名自此始。当时之涡阳在今蒙城县涡河北岸香山姜楼村刘寨。次年置涡州,为郡治。北魏时,今涡阳县境曾一度划归三郡。临涣郡领三县:铚、丹城、解城(今龙山集北),以铚为郡治。蒙郡领二县:蒙(今涡阳东南十五里之蒙关店)及汝阴郡的颍州。蒙以蒙为郡治。

隋开皇三年(583年),开始对东晋南北朝以来滥设州郡加以清理,实行以州统县的二级地方行政制度。大业三年(607年),又对所置州县加以省并,改州为郡,推行郡、县二级制。其时废龙山、丹城等县,改涡阳县(今蒙城)为肥水县,大业初,复名山桑县。今涡阳县境分属谯郡的城父县、山桑县、临涣县和汝阴郡的汝阴县所辖。

隋末群雄割据,全国大乱,李渊、李世民父子平定海内,建立唐朝。唐初,改郡为州,推行州县二级制。贞观以后,郡上设道。今涡阳县境在河南道,分属亳州(谯郡)的城父县、蒙城县、真源县,宿州的临涣县,颍州(汝阴郡)的汝阴县所辖。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真源县即今涡阳县的义门镇。

五代十国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地方政权。今涡阳县境分属京西北路顺昌府的汝阴县和淮南北路亳州(谯郡)的城父县、卫真县、蒙城县及宿州(符离郡)的临涣县管辖。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朝谒太清宫,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改真源为卫真县。

元朝,我国地方政区实行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中央设立中书省以统直辖地,地方分设行中书省十处作为大行政区。行省之下设路或府、州与县三级。今涡阳县境在河南行省,分属该行省归德府的宿州、亳州的城父县、安丰路的蒙城县管辖。

明朝,洪武初年,改革地方政制,设立布政司、府(州)、县三级政权。今涡阳县境为南京直隶凤阳府的亳州、颍州、宿州和寿州蒙城县所辖。

清初沿用明制。康熙初年,全国设十八省;光绪年间,又增至二十二省。省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统辖府(厅、直隶州)和县,实行三级管理制。同治三年之前,今涡阳县境分属安徽省颍州府的阜阳县、亳县、蒙城县和凤阳府的宿县所辖。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为加强对捻军的镇压,于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关街道)置涡阳县,隶属颍州府。民国版《涡阳县志.疆域》载:“涡阳置县,由阜阳县拨入者有王市等四集;由毫县拨入者,有丁冢、雉河、张村等十三保;由蒙城县拨入者,有龙山、白云洞、石弓山、丹城等十九集。”从此,亳州太清宫随之划归涡阳。

“民国”成立后,对中央与地方各种政制均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废除道、府两级,并改州、厅为县,县直属于省,省设立省长公署。“民国”十五年(1926年)各省改组成立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各省设置行政区,区置行政长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行政区为行政督察区,区设专员公署,为省的派出机构,此后遂成定制。涡阳县属阜阳行署管辖。

1940年元月,为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成立涡北县,辖原涡阳县下属的丹城、义门、龙山三个区。1944年9月,改涡北县为雪涡县,下辖十个区,其中包括原属涡阳的曹市、青疃、龙山、丹城、吴桥、雪枫、义门七个区。

1946年秋,于县境西新建涡亳县,原涡阳县境的临湖、花沟两个区属之。

1947年冬,在县境南新建涡阳县,原涡阳县境的花沟、西阳、张村、楚店、江集、路集、双庙等八个区属之。上述雪涡、涡亳、涡阳三县原属涡阳的区域,合并为涡阳县,隶属阜阳专员公署第三分署。

1949年3月,雪涡、涡亳、涡阳三县原属涡阳的区域,合并为涡阳县,隶属阜阳专员行署。

1964年,从涡阳县境内划出闫集、张村、江集三个区归属新建的利辛县。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县改归亳州市所辖。

行政区划

设县时,分51堡、208圩,圩下所辖的村数不等。名称沿用蒙、亳、阜、宿旧制。辛亥革命后,设自治区,县分为8区:

一区在县中,堡名为:

雉河、梁疃、蒙关、草桥、杏花、吴林、柳桥、楚店、花沟、丁冢、蔡西、赵屯、龙山。

二区在县东南,堡名为:

蔡东、黄练、马疃、范蠡、旧城。

三区在县南偏东,堡名为:

刘集、小阎、佛镇、立岗、练庄、延陵、王市。

四区在县西南,堡名为:

张村、李门、众兴、临湖。

五区在县西北,堡名为:

义门、耿皇、彪狸(今标里)

六区在县北偏东,堡名为:

丹城、石弓、双沟、重兴、新兴、宝冢。

七区在县东北,堡名为:

青疃、古桥、崔集、尚义、道行。

八区在县偏东,堡名为:

曹市、大刘、柴村、殷庙、顺河、太清、草寺。

1930年,改设9个自治区。1932年又改设7个自治区。是年10月,行保甲制,全县编798保,合组56联保,7725甲。1935年,设区分署,全县划为4区。

第一区署设城内,划旧第一区和旧第七区的曹市镇各保属之。

第二区署设江家集,划旧二、三、四区属之。

第三区署设义门镇,划旧五区和旧六区的新兴镇各保属之。

第四区署设石弓山镇,划旧六、七两区的石弓山镇、龙山镇、丹城集各保属之。

抗战末期至建国前,战事频繁,共产党豫皖苏边区将涡阳境塘分为4个县所有,并建立地方政权。并

1945年2月,建雪涡县,下辖原涡阳县境7个区:青疃、龙山、丹城、吴桥、雪枫、义门、曹市。

1947年7月,建涡亳县,下辖原涡阳县境3个区:花沟、新德、临湖。

1947年11月,建涡阳县,下辖原涡阳县境9个区:张村、楚店、江集、西阳、佛镇、刘集、双庙、路集、花沟(部分地区)。

1947年,建宿蒙县,下辖原涡阳县境3个区:曹市、单村(集)、顺河。

1949年4月,涡阳全境解放,合四县原涡阳旧地为一,仍称涡阳县,下划13个区:楚店、阎集、花沟、曹市、高炉、江集、丹城、吴桥、张村、双庙、义门、西阳、城关。另改涡阳县城为市。全县分130个乡、6个镇、3992个自然村。

1950年9月,新增赵屯、佛镇、龙山三区。改丹城为石弓,改吴桥为新兴,改城关为城郊,全县16个区,206个乡,5个镇,4506个自然村。

1952年9月,县境更为20个区(港):义门、新兴、石弓、青疃、龙山、赵屯、花沟、城郊、高炉、曹市、西阳、双庙、楚店、高公、张村、江集、旧城、阎集、佛镇。另增1个港人民政府。全县共239个乡(港),5个镇、4506个自然村。

1953年,自然村由4506个改划为4488个。

1954年,划城关镇的下肘2乡(农村)归城郊区。

1955年12月,县境更为12个区:石弓、新兴、义门、花沟、城郊、龙山、曹市、高炉、双庙、张村、江集、阎集,港人民政府并入航运站。全县分82个乡(包括5个镇)。

1957年9月,县境更为7个区,1个区级的城关镇:义门、石弓、曹市、直属、张村、江集、阎集、城关镇。原5个镇撤3留2(城关、义门),全县共52个乡(包括镇)。

1958年9月,撤区并乡,实行乡社合一,县境更为16个乡1个镇,后改称人民公社:石弓、雪枫、义门、标里、赵屯、龙山、青疃、曹市、高炉、孙店、双庙、高公、张村、纪伦寨、江集、阎集、城关镇。

1961年,县境划为13个区:城关、石弓、高公、江集、双庙、义门、龙山、高炉、雪枫、阎集、曹市、张村、花沟。

1962年,增设单集林场(区级),改雪枫区为新兴区。

1965年,设新县利辛,划本县南部的张村、阎集、江集3区归之。全县尚有10个区1个场:石弓、高公、义门、双庙、曹市、高炉、龙山、新兴、花沟、林场、城关。

1967年,单集林场撤销。

1969年,改区为人民公社。

1979年,撤社改区,县境更为14个区:青疃、龙山、标里、曹市、高炉、店集、双庙、牌坊、石弓、城郊、义门、城关、单集(林场)。同年11月,撤公社设乡,全县为73个乡。

1981年5月,增设王窑乡,全县为74个乡。同年6月,在店集、标里、双庙3区交界处设公吉寺区。自此,县下为15个区。

1989年9月,城关镇涡南乡改为城南办事处,新设官路口办事处。

1992年3月,撤区改为镇建制,县设15个镇、11个乡、1个单集林场(乡镇建制)。

2005年年底,全县24个镇、2个乡、1个单集林场(乡镇建制)。

2023年涡阳县辖3个街道、20个镇:城关街道、星园街道、天静宫街道、西阳镇、涡南镇、楚店镇、高公镇、高炉镇、曹市镇、青疃镇、石弓镇、龙山镇、义门镇、新兴镇、临湖镇、丹城镇、马店集镇、花沟镇、店集镇、陈大镇、牌坊镇、公吉寺镇、标里镇。另辖1个开发区:安徽涡阳经济开发区。

现在涡阳县辖20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83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2110平方公里。全县户籍人口173.67万人,常住人口114.54万人。

20个镇:龙山镇、陈大镇、马店集镇、楚店镇、花沟镇、青疃镇、新兴镇、涡南镇、高炉镇、牌坊镇、义门镇、西阳镇、高公镇、石弓镇、曹市镇、临湖镇、丹城镇、店集镇、公吉寺镇、标里镇

3个街道:城关街道、天静宫街道、星园街道

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安徽涡阳经济开发区

大美安徽欢迎您!

0 阅读:3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