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上古与华夏屡战之神秘族。起、迁、亡为史家所重。商时势强扰商,武丁三载克之,周康王亦讨。地望有西北、西南说,族属存匈奴、印欧、北狄争议 。在先秦文献中,鬼方常被提及。商时,鬼方势盛,常扰商境,与商屡战。
甲骨卜辞多有载,武丁举兵征伐,历经三载终克之。战后,鬼方一分为二,或附于商,或远遁外域 。周代时,鬼方与华夏战事仍频,直到春秋后记载才逐渐稀少。鬼方之地望,学界有南北二说。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诗》《书》《左传》诸典,旁征甲骨金文,力主鬼方当在周旧地岐山之西。其论引经据典、条分缕析,后世多从其说 。鬼方之族属与人种,学界见解不一。有学者称鬼方乃印欧人种,然亦有学者以为,鬼方实乃后世北狄之先,属黄种人民族。此外,尚有鬼方即匈奴之说等诸般观点。
然细究之,皆存疑点。如鬼方与匈奴,一为半农半牧且有定居、文字、阶级分化之族,一为游牧、无城郭、无文书之族,习性、文明程度大相径庭,难以等同 。近年来,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商代青铜器主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以及陕西清涧的李家崖古城址等物证,进一步证明了鬼方的存在和历史地位。
DNA检测发现,墓主人都是东亚人种,反驳了白人起源说。有学者推断,鬼方的后续可能是春秋史书上的北狄等族,他们有些逐渐华夏化成为诸侯,有些则在东周的兼并战争中逐渐被同化融入华夏文明。尽管对于鬼方的起源、迁徙和消亡仍有许多谜团,但随着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断努力,相信这些谜团将逐渐被揭开,为我们揭示华夏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